《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范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范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范文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以及对这一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三、谈谈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
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1.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
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
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引导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的猜想。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2.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
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
“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
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尤其是要对一些通过量一量得出180度左右的结论进行“误差解释”。
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
即书本中“试一试”的第3题和“练一练”的第1、第2题。
通过这个3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第二,综合运用。
即书本中“做一做”的第3题,这道题在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角等于60度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和三角形分类知识来进行解决。
第三,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让学生求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量、拼、分等办法尝试求多边形内角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2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云周小学,共同行走在“生本”课堂的道路上。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评课。
应老师的这节《三角形内角和》,无论是他的设计,还是他对课的演绎,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既然是生本课堂,那我们在备课之前,就要做到备学生,找起点。
新课导入时,应老师花了一些时间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平角的知识,充分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分类是为了抓住三角形的本质,缩小验证时选材的范围,而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的练习,则为学生之后的验证搭好一个脚手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
但从课堂上来看,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而且当出示平角那道题时,学生立刻说出180°
是三角形内角和,而没有想到平角,这需要我们来反思这个环节的必要性。
为什么学生会联想到内角和呢?
我想可能是应老师在此之前询问了:
“三角形有几个角?
如果告诉你两个角,会求第三个角吗?
”同样是为了复习,却产生了负迁移,反而没有达成预定的效果。
再此之后又介绍“内角”等概念,这样难免有回课嫌疑。
课堂选材要有取舍,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删除。
二、既然量正确了,为什么还要拼?
有位老师说过:
“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就是不一样,语文老师会发散,将一句简单的话复杂化;
而数学老师会收敛,将复杂的例题、方法融汇成一句话。
”所以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应老师放手让学生想方法验证猜想,学生首先会想到量出内角并相加,从反馈来看,学生量得的结果都是180°
,既然得到想要的结果了,再拼不是多此一举了吗?
课堂上应老师也对学生的精确结果赶到意外,究竟量角的误差在哪里?
学生的心里总是不敢犯错的,这就会让很多数据失真。
其实误差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内角总和,还存在于每个内角的度数。
课堂反馈上,对于同样的锐角,学生量出了“60°
,40°
,80°
和55°
,45°
”同样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度数会有所不同,此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量角时有误差,容易改变角度,看来量不是最准确的方法,而撕角拼角则不会改变它的大小。
我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力气花在剪拼法上了。
三、如何凸显内角和的本质?
通过各种方法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难道点到即止吗?
应老师巧妙借助几何画板,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这一简单的演示却寓意深远,无论形状大小如何改变,三角形内角和永远是180°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只要确定两个角,第三个角永远的唯一的。
结论只是静态的文字,而课件是动态的演示,这种动静结合的美渲染了我们的眼球,同时也凸显了内角和的本质,让结论更具说服力。
四、练习设计的创新点在哪里?
练习是一节课的精髓,这节课的练习主要分三层,一算二辨三延伸。
应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很注重一材多用,而且非常有坡度性,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在“只知道一个角”的环节中,应老师设计了只露出一个70°
角的等腰三角形,求另两个角。
大多数学生只想到一种情况后,便沾沾自喜,不会更深入思考问题,因为在学生潜意识中总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关注答案,更要关注学生解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问题。
这里我有一个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来源于作业本的`习题。
能不能把70°
角改成40°
,当学生算出答案后,询问学生,如果按角分,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沟通按角分和按边分三角形的横向联系,在练习中温故而知新。
再设计已知一个角是140°
的等腰三角形的练习,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有两种可能。
之后再询问:
“一个角都不知道,如何求内角。
”让练习更具层次性。
应老师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应老师自如的教态、亲切的语言让学生倍感温暖;
精心准备的教具让课堂不再沉闷;
精彩的练习让知识落到实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主要体现在:
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
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的实际应用。
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
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