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658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生物精品Word下载.docx

3.试卷难度有所增加,得高分不易。

主要体现在:

①实验设计题的比重增加,而且非选择题设问减少,难度增加,答题要求提高,得全分不易,如第29、32题;

②“原因”表述题分量增加,要求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第30、31、37、38题。

4.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更为凸显。

如第29、30、31题,思维量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新变化

1.高频考点、次位考点考查并重,角度和形式灵活。

如对次位考点的考查体现在第3题、第6题、第30题等。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遗传相关题型的转变新奇。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部分的试题由以往的常考非选择题形式转变为选择题,如第4、5题;

遗传题舍弃常见的考查形式,走向遗传规律的验证、实验设计的新角度、新方向,难度较大,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仍为压轴题。

3.知识源于教材,但对方法和思路的考查高于教材。

如第29题第

(2)题中要求验证农作物对离子吸收的偏好性,可以借鉴和提炼人教版必修一教材P63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离子吸收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试题新亮点

[创新题] 第29题第

(1)题中以氮元素为切入点串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形式灵活,角度新颖。

考生对于分离定律并不陌生,但第32题第

(2)题要求考生在不知显隐性、不知纯杂合的基础上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并写出思路和预期结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新颖性,此类试题能够反映出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热宠题型。

[易错题] 第2题综合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大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发生场所不完全相同,转录和翻译常因关联紧密而被忽略其反应场所的不同。

第29题第

(2)题、第32题第

(2)题中的实验设计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易丢分;

第30、31、37、38题中的“原因”表述问题,常因表述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不够规范而丢分。

名师解题 生物高级教师/袁庆军__杨国智

选择题答案速填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B

A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

B.三者都含有DNA

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

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含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

高尔基体不含DN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DNA,B错误;

高尔基体不能合成ATP,C错误;

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膜结构,都含有蛋白质和磷脂,D正确。

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B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解题思路]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真核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A、C正确;

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B错误;

细胞核内遗传物质DNA的生物合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

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

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

[思维拓展] 用酒精擦拭皮肤,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散热能力,同时酒精挥发还能吸收并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

4.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  )

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

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

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

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

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种子在黑暗中萌发得到黄化苗,该过程中细胞代谢增强,呼吸强度增加,由于整个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细胞呼吸需要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A正确,B、C、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

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易错项分析] 部分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可能误认为血浆中的葡萄糖不通过组织液而直接进入骨骼肌细胞,导致出错,误选A。

6.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B.250、500、250

C.500、250、0D.750、250、0

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信息转换] 解答本题时可以把基因型为Bb的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每对亲本只能形成一个受精卵等信息,转换成1000对基因型为Bb的动物交配之后,再进行解答。

[解题思路] 由题意可知,1000对基因型均为Bb的亲本交配,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若不考虑致死,一对基因型为Bb的亲本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受精卵的概率分别为、、,1000对基因型均为Bb的亲本交配,产生基因型为BB、Bb、bb的受精卵的数目分别为250、500、250,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0,A项符合题意。

29.(11分)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和硝态氮(NO)。

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和NO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和NO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

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答案] 

(1)蛋白质(1分) 核酸(1分) 叶绿素(2分)

(2)答:

实验思路:

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和NO剩余量(3分)。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营养液中NO剩余量小于NH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2分);

若营养液中NH剩余量小于NO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2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等知识,依托实验方案设计,综合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注重考查实验探究中考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解题思路] 

(1)植物细胞内的含氮有机物有蛋白质、磷脂、ATP、核酸等,其中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为蛋白质,在细胞核中合成的是DNA和RNA,植物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

(2)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作物甲对硝酸铵中的NH和NO的吸收具有偏好性,因变量是作物甲对二者的吸收量,因此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若干作物甲培养在适宜浓度的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营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并测定实验后营养液中的NH和NO的浓度,最后进行比较,如果实验后营养液中的NH的浓度低于NO,可说明作物甲对硝酸铵中的NH的吸收具有偏好性;

反之,则说明作物甲对硝酸铵中的NO的吸收具有偏好性。

[回归教材] 据人教版教材必修一P35“思考与讨论”配图可知:

叶绿素是含氮的光合色素。

[核心素养] 本题以验证农作物对硝酸铵中的的吸收具有偏好性为素材进行实验设计,树立合理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生命观念,同时传达劳动实践需要科学指导的理念,有助于增强考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引导考生关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促使考生将科学劳动的观念内化于心。

30.(11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

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 (除标明外,每空2分)

(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3分)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动物免疫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