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585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哲学基本知识概括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叫哲学。

2.哲学与方法论:

世界观被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反对两种认识误区:

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知识:

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

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

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相互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相互依赖: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二者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它缺少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

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指导功能: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3.激励功能: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产生的意义: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2.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是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形成意识。

(2)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4.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