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568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第3课时周明敏学案Word下载.docx

(一)字音

缪()贤赦()免袒()露倨()傲睨()柱

佯()为汤镬()靡()乱不怿()避匿()

臣等不肖()刎()颈之交广成传()舍缪贤舍()人

见臣列观()相如虽驽()臣语()曰使人遗()赵王书

(二)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行知识梳理。

通假字

1.肉袒伏斧质(“______”同“______”,______)

2.可予不(“______”同“______”)

3.拜送书于庭(“______”同“______”,______)

4.召有司案图(“______”同“______”)

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______”同“______”,______)

6.设九宾于廷(“______”同“______”)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______”同“______”)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__”同“______”,______)

9.请奏盆缻秦王(“______”同“______”)

古今异义请写出古义

1拜为上卿--拜()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

亲戚()

5请指示王--指示()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

7宣言曰:

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

8布衣之交--布衣()

9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

10明年,复攻赵——明年()

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  

④秦王因曰()

(8)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9)之

①伐齐,大破之()

②秦昭王闻之 ()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0)而

①夫秦强而赵弱()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③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词类活用指出用法,解释意义

⑴用法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

⑵用法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⑶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

④毕礼而归之-归()

⑷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后()

特殊文言句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

何以知之。

②: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

拜送书于廷。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三、想一想

(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3个事件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大家能发现这3个事件的内在联系吗?

2、阅读全文一两遍后,在书上作注翻译并评点;

深入理解全文内容,回答问题。

(1)阅读第1小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思考:

对比两人的出身,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得比较详细而对蔺相如介绍得比较简略?

(2)阅读2-7小节的故事一。

①这部分过程是怎样来叙述的?

试着用四个字的词语进行概括。

开端:

第2、3节强秦索璧→赵王求使→→捧璧出使

经过:

第4-6节献璧取璧→→廷斥秦王

结果:

第6-7节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②在这一故事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叙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

其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斜体字: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阅读8-11小节的渑池之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

赵王为

什么“畏秦,欲毋行”?

②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

说一说这里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4)阅读12小节的故事三。

①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廉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②蔺相如对舍人说的那一番话,你感觉到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5)阅读完整篇课文

这两个人物既各具个性,又有共同特点。

请你最后总结一下他们的形象特点,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预习部分结束

补充资料:

一、《资治通鉴》版本的《完璧归赵》故事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与,畏秦强;

欲与之,恐见欺。

以问蔺(lì

n)相如,对曰:

“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

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臣愿奉璧而往;

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赵王遣之。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dà

i)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②。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⑤。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⑥,窃计欲亡走燕⑦,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⑧,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⑨,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⒀,宁许以负秦曲⒁。

“谁可使者?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⒂。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⒃。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①拜:

授给官职。

②和氏璧:

据《韩非子·

和氏篇》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璞,献给楚厉王,厉王派玉匠鉴别,说是石块。

厉王下令砍断卞和左足。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璞,玉匠仍说是石块。

武王又砍断他的右足。

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在山中大哭。

文王令匠人把璞剖开,里边果然是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③遗:

送。

④徒:

白白地。

⑤患:

担心。

⑥尝:

曾经。

⑦窃:

私下。

亡走:

逃跑。

⑧境:

指边境。

⑨幸:

宠爱。

⑩束:

捆绑。

肉袒:

脱去上衣,露出上体。

斧质:

古代杀人刑具。

质,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

不:

通“否”。

⒀均:

衡量。

⒁负秦曲:

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⒂奉:

恭敬地捧着。

⒃完:

完整无缺。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①,相如奉璧奏秦王②。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③,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④,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⑤,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⑥,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⑦,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⑧,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⑨,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⑩。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⒀,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⒁,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⒃,实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