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9208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高考知识点必修二Word下载.docx

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高转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风力水车利用风力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汉朝时期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制。

夏商周

奴隶社会土地私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

春秋时期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古代小农经济形成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3)评价:

①积极性: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局限性:

A弱点:

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和落后性。

B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4)地位:

是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0、12年)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

商青铜器精品有: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铁

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陨铁)

春秋,人工冶铁,出现块炼铁技术;

战国,炼钢和淬火技术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魏晋南北朝

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两汉开始用煤冶铁;

北宋,用煤冶铁普遍;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用焦炭冶铁普遍。

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

烧制原始青瓷。

瓷器生产技术成熟,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陶)

宋代

制瓷技术大放光彩,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汝、定、钧、官、哥。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珍品;

出现彩瓷、珐琅彩(清朝)。

江西的景德镇是瓷都。

2.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13年新增)

1)由官府直接经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进行集中的大作坊式生产;

产品十分精美;

(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3)产品不流通市场(封建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用品;

武器等军用品)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0、11、12年)(北宋为转折点)

1)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

(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

设官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市长或市令)。

按时开市闭市。

(官府直接管理贸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魏晋南北朝:

农村集市——草市出现。

3)隋唐:

草市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发展,出现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

4)宋朝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草市”普遍,商业市镇多。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1、12年)

1)商业城市:

①西汉: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

②隋唐:

黄河流域:

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

扬州、益州(“扬一益二”)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③宋朝:

北宋: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

临安(浙江杭州)

④元朝:

大都(北京);

泉州(福建泉州)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

广州。

清朝前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商帮: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批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4年未考)

1)出现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统治。

2)出现: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3)影响: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消极:

强化小农经济,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概况:

①明朝初期:

明太祖实行海禁。

②清朝:

清朝初期,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厉行“海禁”,“不许片帆出海”。

后又实行“闭关锁国”,严格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含义: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交流。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抵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1°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自战国以后(不能说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长期存在不利于(并非是有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督(并非是商业活动依

然受官吏的直接监督)。

汉代常以“布衣”代指农民,这时的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

清朝初期,实行海禁,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就是严格限制(并非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0年)

①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③途径:

官僚、地主、商人、华侨等投资近代工业;

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④主要企业:

方举赞、孙英德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元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2年)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前提);

2)洋务运动的诱导;

3)外商企业的刺激。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10、11、12年)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

2)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资本输出,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实业救国”和“设厂自救”成为风气;

3)表现: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商办企业数量、规模扩大;

企业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

考点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0、11、12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

2)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翻清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概况: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

①主要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著名实业家:

张謇(南通人)、荣宗敬、荣德生(无锡人)

4)结果: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启示: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毛南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

能实现现代化。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4年未考)

1927—1936年。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特征: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3..探讨民族工业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3年)

1)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

2)作用: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经济: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②政治: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促进工人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发展较快

沉重打击

日益萎缩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

(1895-1912)

20世纪初

(1912-1919)

国民政前期

(1927-1936)

抗战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

(1946-1949)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而非增强国力、壮大民族工业),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基础薄弱(而非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而非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民族工业趋向萎缩。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一五”计划(3年未考)

1953——1957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成就:

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

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②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作用: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易错点】1°

“十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它的提前完成表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非成为初步工业的国家)。

2.理解三大改造(12、13年)

1)三大改造时间:

1953—1956年。

2)内容: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

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公私合营(重大创举:

和平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