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9022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生物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doc

【解析】核糖体无膜结构,溶酶体具有单层膜结构,A项错误;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组成酵母菌的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B项正确;

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其细胞中无线粒体,C项错误;

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所进行的光反应过程中,会有ATP生成,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分布、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有“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这一信息,说明该离子的跨膜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

根据主动运输的特点判断,A,B两项错误。

CO中毒会导致血液运O2的能力下降,致使体内缺氧,有氧呼吸速率下降,供能减少,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所以C正确。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使载体蛋白变性活性下降或失活,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或停止,D错误。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

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在线粒体的内膜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ATP,A项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移动的,不消耗ATP,B项错误;

突触后模上受体蛋白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涉及到相关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因此消耗ATP,D项正确。

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

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已说明是单基因遗传病,若为常染色头隐性遗传病,则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切等于该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A、B两项错误;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平方,C项错误;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由于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项正确。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29.(10分)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

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

【答案】

(1)γ

(2)α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带有标记。

【解析】

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产生ADP和Pi,释放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据此并结合题意可知: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2)dA—Pα~Pβ~Pγ(d表示脱氧)脱去Pβ和Pγ这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结构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因此,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

(3)每个噬菌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大肠杆菌细胞外;

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

已知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都用32P进行标记,该噬菌体所感染的大肠杆菌细胞中不含有32P。

综上所述并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

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带有标记,即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

本题考查ATP或dATP的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0.(8分)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

(1)光照强度

(2)CO2浓度

(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解析】依据题图,光照强度低于a时,两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都随光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限制因素是光站强度。

在b光站强度下,甲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影响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站强度,而是CO2浓度。

所以,要想提高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CO2浓度。

(3)依题意可知:

导致曲线图中甲、乙两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即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后,发生了植株形态结构的变异,如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等;

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所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其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与甲组的相同。

据此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非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1.(9分)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