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课例《老王》课堂实录(娄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特等奖课例《老王》课堂实录(娄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等奖课例《老王》课堂实录(娄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齐读。
很显然,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
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2:
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可见老王无亲人,无依无靠。
生3: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可见老王身体残疾。
生4: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看出老王别无生活来源。
生5:
“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
“塌败”是什么意思?
生6:
塌陷破败。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
生7:
“住那儿多年了。
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回答“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生8:
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这个塌败的小屋也许本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
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9:
死的时候无人过问,被埋在什么沟里。
老王是回民。
回民是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
而老王死后被埋在了沟里,污秽不堪。
他生得如此屈辱,死得又如此狼狈。
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
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
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老王真不幸!
三、深入挖掘,理解情感
请同学们再看结尾的这句话。
是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就要产生愧怍的情感呢?
“愧怍”一词是什么意思?
惭愧。
人在什么状况下会惭愧?
做错了事,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儿。
字典上对“惭愧”的解释是:
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杨绛觉得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儿,或是没有尽到责任,才对老王产生了“愧怍”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
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
每一次老王为杨绛做了什么,杨绛都在经济上帮助他。
不只是杨绛,还有杨绛的家人,都在关心着老王,有什么情节可以体现?
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注意修饰词语,什么样的鱼肝油?
大瓶的。
看来杨绛一家对老王很好。
我们着实看不出来杨绛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可以让她在若干年之后对老王产生愧怍的情感。
而且这里杨绛虽然把自己说成是“幸运的人”,但实际上,她在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是不幸的。
我们注意文中的细节,开篇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在第6自然段,作者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这不是矛盾吗?
发生了什么事儿?
她为什么不敢坐了呢?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别人看到会说她。
说她什么?
坐在三轮上就是欺负劳动人民。
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黑暗的时期。
杨绛一家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承受着赤裸裸的灵魂虐杀。
她为什么“不敢乘三轮”?
坐在劳动人民的三轮车上就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有人发现就会揭发、诬陷他们一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绛还一如既往地关心老王,为老王做了很多事儿,现在回过头来看,老王为杨绛做了什么?
请大家速读8-16段,概括一下老王为杨绛一家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儿是老王给作者家送冰;
第二件事儿是老王送杨绛的丈夫去医院;
第三件事儿是老王给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
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杨绛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生(众):
送香油和鸡蛋。
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部分。
(生读。
我们看文中的这幅插图,画的应该是老王临终前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样子,这幅图画是否准确地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了?
(屏显老王插图。
这幅插图表现得不准确,因为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不是弯着腰的。
很好,你抓住了两个关键词:
“直僵僵”、“镶嵌”。
这两个词表现了老王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状态?
“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
“僵僵”突出了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的特点。
“镶嵌”一词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像个干瘪的东西一样嵌在门框里,也能看出他的瘦弱。
你分析词语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镶嵌”的分析很到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体的瘦、薄、干瘪和无生气。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的“直”、他的“硬”?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僵尸”和“骷髅”突出老王什么样的特点?
病得十分严重,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大家再来看看这个“绷”字,表现出什么?
表现出老王非常的瘦,而且皮肤还非常干燥。
这个“绷”,字典里的解释是大的针脚别在上面。
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已不年轻了,皮肤很松懈,皮包骨头,稀松的皮没有一丝水分。
很显然,这幅插图没能准确地表现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画远不及文字有表现力,我们要细读文字本身,才能读出味道。
在这段文字中,杨绛用最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我们似乎嗅到了老王死亡的气息。
这种气息恐怖而触目惊心。
这不由得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老王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呢?
他是想报答杨绛一家,他非常感谢他们。
好,感谢是持续在心中的情感。
表达谢意的方式有很多,他同院不是还有老李吗?
老王身体都僵硬了,为何不让老李替他捎来,而非要亲自送来呢?
这样能表现出他的诚意。
因为如果老李来了,他一定会告诉杨绛一家老王的状况,这会引起他们的担心。
他既然不想让杨绛担心,那亲自来,不是更暴露了自己病入膏肓的状态了吗?
请大家思考,老王应该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在临死前一定要亲自来见杨绛,并送来香油和鸡蛋,可见杨绛在老王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
是最重要的人,像亲人一样。
既然是临终前的告别,为何还收下了杨绛的钱呢?
他不想让杨绛内心不安。
你的发言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老王拿了钱,是不想让杨绛因没给钱而觉得亏欠什么,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钱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还处处为别人着想,实在难能可贵。
文中与钱有关的,还有一个细节,在第二件事中,他送钱先生去看病,“我”执意给他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为什么把声音放得很低呢?
他怕让杨绛感到尴尬。
因为杨绛现在经济上拮据了,老王担心杨绛会觉得窘迫,还有什么原因?
当时处在文革时期,老王害怕别人告发杨绛一家坐三轮车。
你结合背景来分析文本,这一点很好。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王还是站在杨绛的角度考虑问题,小声说是避免给杨绛带来政治上的灾难。
请这位女同学把这部分有感情地读一下。
(生读对话。
你准确地抓住了人物心理,读得很精彩。
大家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最缺少钱也最需要钱的老王却把真情奉为无价,多么难能可贵啊!
这一声“你还有钱吗”,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使我们相信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板书:
真情。
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人们需要他,接受他。
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色。
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
此时再看到“老王”的称呼,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
小人物的光辉。
分析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
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的情感呢?
我觉得杨绛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不只因为老王对她真心帮助,还因为她的家庭情况也确实比老王好。
杨绛觉得愧怍是因为她的行为不仅没能报答老王对自己的好,反而用钱玷污了这份真情。
大家的思考都很深入,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
她为什么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
但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
而且在这段时间当中,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所以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她为什么愧怍呢?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杨绛的善良,她对老王很好,有真情,但是,在这个真情当中,还包含了什么?
同情。
杨绛对老王的帮助、关心有善念,但也有客气、疏远,多是同情和怜悯。
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她拒绝了别人的表达与赠与。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绝不欠别人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同时杨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作为一个幸运的人,有责任去改变不幸者的命运,她却没有做到,从这些理由上看,杨绛俨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杨绛的崇敬,再读结尾的这句话。
老王刚死去的时候杨绛内心就感到愧怍了吗?
开始感到不安。
由“不安”到“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结尾这句话中哪两个短语可以表现出这个过程?
“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
这就是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
读到这里,老师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封建士大夫的自我反思,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鲁迅在做这样的反思: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杨绛96岁高龄时写下《走到人生边上》,其中写到:
“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
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
而事情已成过去。
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这其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她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