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89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基础知识.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学基础知识.doc

建筑学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

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

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的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

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

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

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

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

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

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的“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

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

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的传达室、医院的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的位置上。

此外,分析空间的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的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的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的“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的“闹”与“静”。

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

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的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的位置上。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公共建筑的各种使用空间中,有的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的对内关系密切一些。

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的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的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的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的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的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的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

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的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

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际上是人流活动的顺序问题。

它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了使用要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有效的问题。

因此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不能忽视,应根据具体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进行深人的分析和合理的组织。

(2)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问题,是公共建筑人流组织中的又一问题,尤其对人流大而集中的公共建筑来说更加突出。

人流疏散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

一般正常情况下的人流疏散,有连续的的(如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的门剧院、体育馆等X有的公共建筑则属于两者兼有门学校教学楼、展览馆等人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不论哪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都会变成集中而紧急的疏散性质。

因而在考虑公共建筑人流疏散时,都应把正常与紧急情况下的人流疏散问题考虑进去。

(三)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主要指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1.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三个要点

(1)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

(3)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

2.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类型及特点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类型可分为两种形式:

即分散布局的群体组合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1)分散式布局的组合:

有许多公共建筑,因其使用性质或其他特殊要求,往往可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建筑进行布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组合体系,如某些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博览建筑等。

分散式布局的特点是功能分区明确,减少不同功能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适应不规则地形,可增加建筑的层次感,有利于争取良好的朝向与自然通风。

分散式布局又可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形式。

在大多数公共建筑群体组合过程中往往是两种形式综合运用,以取得更加完整而丰富的群体效果。

(2)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把某些性质上比较接近的公共建筑集中在一起,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或中心,如居住区中心的公共建筑、商业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市政中心等。

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反映在群体组织中必然各具特色,只有抓住其功能特点及主要矛盾,才能既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又能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以两个圆弧状的高层办公楼,环抱着一个圆形大会议厅的组成建筑群,并置于一个长方形的台座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如图1-1-3所示)。

二、住宅建筑

住宅的功能分析要从家庭生活“行为单元”的分析人手。

住宅的组成规律主要是由行为单元组成室,由室组成户。

根据家庭生活行为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户分为居住、辅助、交通、其他四大部分。

按空间使用功能来分,一套住宅可包括居室(起居室、卧室X厨房、卫生间、门厅或过道、贮藏间、阳台等(如图1-1-4所示)

根据住宅基本平面类型可将住宅建筑分为独立式住宅、联立(并列)式住宅、联排式住宅、单元式住宅、外廊式住宅、内廊式住宅、跃层式住宅等。

按照层数的不同,可将住宅建筑分为四类:

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30层。

1.低层住宅设计

(1)基本特点

1)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也能适应面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

因而既可以有独立式、联立(并列)式和联排式,也可以有单元式等平面布置类型。

2)平面布置紧凑,上下交通联系方便。

3)一般组织有院落,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流通,扩大了生活空间,便于绿化,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4)对基地要求不高,建筑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住户可以自己动手建造。

5)占地面积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设施投资较高。

(2)平面组合形式及其特点

1)独院式(独立式卜建筑四面临空,平面组合灵活,采光通风好,干扰少,院子组织和使用方便,但占地面积大,建筑墙体多,市政设施投资较高。

2)双联式(联立式火将两个独院式住宅拼联在一起。

每户三面临空,平面组合较灵活,采光通风好,比独立式住宅节约一面山墙和一侧院子,能减少市政设施的投资。

3)联排式:

将独院式住宅拼联至3户以上。

一般拼联不宜过多,否则交通迂回,干扰较大,通风也有影响;拼联也不宜过少,否则对节约用地不利。

2.多层住宅设计

(1)基本特点

1)从平面组合来说,多层住宅必须借助于公共楼梯(规范规定住宅6层以下不设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廊解决水平交通。

2)与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相比,多层住宅比低层住宅节省用地,造价比高层住宅低,适合于目前一般的生活水平。

3)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虽不需高层住宅所必须的电梯,上面几层的垂直交通仍会使住户感到不便。

因此,从高标准的要求来看,四层以下的住宅可不设电梯,四层以上的多层住宅也应该设置电梯。

(2)设计要点

1)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主要居室应满足规定的日照标准;单栋住宅的长度大于160m时应设4m宽、4m高的消防车通道,大于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

套型恰当。

应具有组成不同户型的灵活性,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要。

可组成单一户型和多户型的单元,单一户型的单元其户型比一般在组合体或居住小区内平衡;多户型的单元则增加了在单元内平衡户室比的可能性。

单元中户型选择要使户室比的平衡灵活方便,并便于单元内的组合。

方便舒适。

平面功能合理,能满足各户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隔热、防寒等要求,并保证每户至少有二间居室布置在良好朝向。

交通便捷。

避免公共交通对住户的干扰,进户门的位置便于组织户内平面。

经济合理。

合理组织并减少户内交通面积,充分利用空间。

结构与构造方案合理,管

线布置尽量集中,采取各种措施节约土地。

造型美观。

立面新颖美观,造型丰富多样。

满足包括消防、抗震等其他技术规范的要求。

2)单元划分与组合

多层住宅常以一种或数种单元一标准段拼接成长短不一、体型多样的组合体。

单元划分可大可小,一般以数户围绕1个楼梯间来划分单元。

将单元拼接成单元组合体要注意满足建筑规模及规划要求,适应基地特点。

单元组合方式有:

平直组合、错位组合、转角组合、多向组合等。

3)交通组织

以垂直交通的楼梯间为枢纽,必要时以水平的公共走廊来组织各户。

楼梯和走廊组织交通以及进人各户的方式不同,可以形成各种平面类型的住宅。

一般有三种交通组织方式:

围绕楼梯间组织各户人口,以廊来组织各户人口,以梯廊间层间隔层设廊,再由小梯通至另一层)组织各户人口。

楼梯服务户数的多少对适用、舒适、经济都有一定影响,应合理确定。

4)采光通风

一般一户能有相对或相邻的两个朝向时有利于争取日照和组织通风,l户只有1个朝向则通风较难组织,利用平面形状的变化或设天井可增加户外临空面,利于采光通风。

5)辅助设施

位置要恰当。

厨房、卫生间最好能直接采光、通风,可将厨房、卫生间布置于朝向和采光较差的部位。

面积要紧凑。

应根据户内各种生活活动合理确定各类空间的使用面积,并减少无法利用的面积怕过宽的走道等人

设备管线要集中。

套与套之间的厨房、卫生间相邻布置较为有利,管道共用,比较经济。

(3)平面类型及其特点

1)基本平面类型

①单元式(梯间式八每个单元设置二个楼梯,每个单元可安排2-4户,由楼梯平台直接进人分户门。

一梯2户:

每套有两个朝向,便于组织通风,套门干扰少,较宜组织户内交通,单元面宽较窄,拼接灵活,适用情况较广。

一梯3户:

楼梯使用率较高,每套都能有好朝向,但中间一套常是单朝向,通风较难组织。

一梯4户:

楼梯使用率高,每套都有可能争取到好朝向,一般将少室户布置在中间,多室户布置在两侧。

②外廊式:

长外廊:

便于各户并列组合,一梯可服务多户,每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条件。

但户内交通穿套较多,公共外廊会对户内产生视线及噪声干扰,在寒冷地区不易保温防寒,对小面积套型比较合适。

短外廊:

以一梯4户居多,具有长外廊的某些优点而又较为安静,布置多室户的数量增多,提高了套型比的灵活性。

③内廊式:

长内廊:

内廊两侧布置各户,楼梯服务户数多,使用率大大提高,且节约用地。

但各户均为单朝向,内廊较暗,套间干扰也大,套内不能组织穿堂风。

短内廊:

也称内廊单元式,它保留了长内廊的一些优点,较安静。

④跃层式:

进人各户后,再由户内小楼梯进人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