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Word下载.docx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美说。
让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期能形成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
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
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教师:
从作者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由于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同样我们今天所有学习的《兵车行》也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关于写作背景,大家可以看课文注解①,也可看大屏幕。
(二)资料链接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
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教师:
唐朝天宝年间,统治者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从而使黎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翻滚、煎熬,目睹此景,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了下这首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下面我们先来听《兵车行》的配乐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那么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放录音配乐朗读)
同学们,听完录音朗读,你们触摸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情感基调了吗?
也就是:
(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
)
师:
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
作者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
(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
明确:
是怨愤。
从诗人笔下喷涌而出的就是激愤,哀怨之情。
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他这种情感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诗歌的第一段。
四、研析第一段(1—3行)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诗歌的第一段。
朗读的同时思考:
思考:
这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齐读)
(是一幅惨别图)
2、第一段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这幅惨别图的?
(出示鉴赏方法提示,请学生分析)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我们看到士兵整妆待发,车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拟声之词,“辚辚”、“萧萧”就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听觉、视觉)
(2)“耶娘妻子走相送”“走”就是跑着去为亲人送别,士兵家属的心情非常的急迫,因为有可能这一次的送别就是最后的诀别了。
(细节)
(3)“尘埃不见咸阳桥”说的是人马扬起的灰尘非常大,连不远出的咸阳桥都看不见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
(视觉、夸张)
(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细节)
①“牵衣顿足拦道哭”用了多少个动词?
是什么描写?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
哭声遍野,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
小结:
从以上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来看,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
通过这幅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户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五、研读第三段(全诗最后两行)
1、这就诗的开篇,哭声悲悯,直干云霄,而诗的结尾呢?
诗的结尾诗人借征夫之口想象青海古战场,那又是什么情景?
诗歌第三段最后一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2、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在青海的古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3、作者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
(白骨图、冤鬼图、)
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
六、分析第二、三段(4—15行)
(一)从中找出诗歌的诗眼及主旨句
1、大家注意到没有?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
哭声!
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
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最能概括这个根本原因的三个字和一句话。
它们是?
明确:
“点行频”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是“点行频”,是统治者为自己无边的欲望而不断征战,造成了人哭鬼哭的悲剧,所以这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二)分析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哪些苦难?
体会文章主旨。
然而悲剧又何止人哭、鬼哭这么简单?
紧承着第一段诗人以一句“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转向征夫的自述,通过征夫之口,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点行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1、那么,“点行频”到底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巨大的苦难呢?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二、三段。
2、让学生自由讨论刚才的问题:
(出示诗歌鉴赏方法)
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诗歌鉴赏方法来分析感触最深的诗句,等会大家可以结合一句或两句来分析,也可整体的分析。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长期服役的痛苦。
(长期服役)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对比)
(15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夸张)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农业生产的被破坏(田地荒芜)。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苛捐杂税的威逼(反问)
(这也是因为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创伤)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很严重的,而如今因为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了这种变化。
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
总结:
由于“点行频”而使一个人服役时间相当之长,从少年到白头,都要戍守边疆;
也因为“点行频”而使家园荒芜,这么凄凉;
更因为“点行频”老百姓的正常心理受到严重摧残,认为生女比生男强了。
这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七、全文小结
文章的开头作者以自己亲眼所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结尾想象青海古战场白骨纵横,鬼哭凄凉的恐怖场面,而文章的中间又借“行人”之口,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摧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抒发了对统治者满腔的怨愤之情!
八、让学生诵读全文
下面就让我们踏着杜甫的思想足迹,再次诵读全文!
九、拓展及结束语(出示展现战争造成灾难的flash画面)
拓展:
从前文的人哭,到结尾的鬼哭,这都是战争的罪恶。
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
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历史的悲剧却仍在重演,历史的画面仍在重现,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仍时有发生。
请大家看这组画面(播放战争造成的灾难flash画面):
画面告诉我们,由于各种现代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和平的阳光都是无法遮挡的,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
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
十、补充练习:
(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
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全诗
2.完成上面第十项补充练习和《创新设计》本课习题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
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
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
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