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991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例如:

(1)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

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

(2)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新动力的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造,进一步推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

(3)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的发展;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需要,促进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不断提供大量新的认识工具,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1)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余十分之一毫米的东西,看不见红外线和紫外线;

人耳也听不见超声波,实践提供了望远镜、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雷达等观测工具,突破人的感官局限。

(2)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讲过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一次苏东坡拜访王安石,恰逢王不在。

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傲霜斗雪,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

便提笔续到: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他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到了九月重阳邀友赏菊,恰一夜秋风刚过,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

这才猛然醒悟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

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必须靠直接经验。

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既要重视读书,获取间接经验,更要积极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真理。

(1)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

当地人一直认为它有毒,不敢碰,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16世纪,英国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带回几株种在皇家花园里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尝一尝。

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

结果不但没死,还发现了一道美食。

(2)19世纪80年代前,科学家们认为动物机体只需要蛋白质和少量的盐类。

俄国医生鲁宁对此表示怀疑。

1880年做了一个实验。

两组老鼠一组用只含蛋白质和盐类的人工乳喂养,一组用自然乳喂养。

结果喂自然乳的都很健壮,另一组不久就病死了。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然乳中含有一类动物机体必需的未知物质——维生素。

总之,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相反,错误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海王星的发现。

自从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注意到它的位置总是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不相符合。

于是有人怀疑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的结果。

当时虽有不少人相信后一种假设,但都缺乏勇气去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因为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只有一位年方23岁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敢于承担这项任务。

他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反过来推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1843年10月21日把结果寄给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艾利,但艾利保守思想非常严重,不相信“小人物”的工作,置之不理。

幸亏法国人勒维烈也从事这项工作,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告诉柏林天文台助理员加勒,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预言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和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1)墨子:

认为认识知识都是后天的,来源于人的感觉,还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简言之,一是以古人的历史经验为准则,二是以群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

三是以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为准绳。

三表法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检验认识的真伪,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进一步贯彻和发挥。

(2)恩培多克勒:

“流射说”。

认为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的存在,当这些流射物通过适当的感觉通道进入人体时,就会形成感觉,进而形成认识。

(3)德谟克利特:

“影像说”。

认为事物都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

外界事物总会发出一种极细微的原子流,在作为媒介的空气上面打下印记。

当空气触及人的感觉器官,空气上的印记就打到了人的感觉器官上面,造成了事物的影像。

感性认识是由比较粗糙的原子在感官中留下的影像,理性认识是比较精细的原子在心灵中造成的影像。

(4)亚里士多德:

“蜡块说“。

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本身不会产生认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①孔子:

对于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他做了两个明确的答案:

“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

他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是说有一种人,他们的知识是生而具有的,这是上等人。

②孟子:

“良知”“良能”说。

在他看来,善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天赋的,这种天赋的本性叫“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讲的“良知”“良能”是一种道德知识,他把是非善恶的道德知识说成是先天的,可以看出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由于他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善端是人的内心所固有的,所以,人对自己的本性进行自我认识就可以知道天命,认识外部客观世界。

他的求知路线,不是向外部世界寻求知识,而是向内心去求知识。

③笛卡儿:

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知识都是有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共分三类:

第一类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

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无可怀疑,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

他认为第二类观念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2)、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神等客观精神力量赋予的。

①柏拉图:

“回忆说”。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对应着各自的理念,在万物产生之前理念已经存在了。

人出生前,灵魂在理念世界里就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出生后灵魂由于受到肉体的干扰和污染,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才能把忘掉的知识从新回忆起来。

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②黑格尔:

“绝对观念”。

他认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者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又有性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只看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离开辨证法考察认识: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

(2)把辨证法应用与反映论:

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证关系,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如果把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正因为如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