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753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两个重要传统。

第一个是“以史为鉴"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仅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和辅助性历史资料。

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

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汤武革命"

.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

以历史为借鉴,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

“天命靡常。

”那么,天命是如何变化的,又根据什么变化呢?

《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国家治理者要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

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上天是根据民意来行事的,“王者以民为天"

.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

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人不是受外在力量主宰的,而是靠自己德行的提升来行动。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

传统上用“德配天地”来赞扬孔子。

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

人绝对不能妄想去做万物的主宰,而要向天地万物学习。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天地是这样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

人们首先就要学习天地的这种品德。

同时,天地也是非常诚信的。

孟子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诚,所以做人也要诚。

人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习。

唐代白居易的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要人们学习小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人提到要学习的物,就是“水”。

古书记载,孔子遇水必观,非常注重向水学习,因为水的品德太多了.老子也说:

“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要求回报;

水能够包容万物,却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

这彰显了“道”的精神。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紧张,这与传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颇有关系。

现在亟须重振这种精神,正确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将它贡献给世界.

(选自楼宇烈《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根本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影响。

B.“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前者主张向历史学习,而后者强调向天地学习。

C.所谓“以天为则”,就是以天地为榜样,孔子因为向天地学习,做到了品德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才被称为“圣人”.

D.“汤武革命”等前代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使周王朝懂得了以历史为鉴,认识到“天命靡常"

的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出现要早于西方;

西方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宣扬人本主义,而中国在西周以来就已确立。

B.我国之所以拥有全世界最系统、最完备的历史著作,正是因为有着“以史为鉴"

的文化传统,十分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

C.在传统文化中,很多人提倡学习“水"

孔子重视向水学习,因其品德很多;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其彰显“道"

的精神。

D.“王者以民为天”,这里的天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指的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代表民意的天,而不是天空的天,造物主的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天为则"

的传统告诉我们,人类不应妄想做万物的主宰,而应向天地万物学习,学习天地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以及诚信等美好品德。

B.《尚书》总结了周人的历史,提出了“敬德”的重要观念,告诫国家治理者要提升自己的德行,因为德行的好坏决定国家命运和政权兴亡。

C.“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两句诗可以理解为用竹子做比喻,告诫人们要学习它从根子上就有气节,地位再高也虚心谦下。

D.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会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紧张;

当今时代,很有必要重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五年,督广东学政。

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

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

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

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

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

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

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

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

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

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

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

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

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

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

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

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

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

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遗疏言:

“贼不能平,不忠;

养不能终,不孝。

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

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

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

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

清官员、贵族冠饰。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星沅治官有方。

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李星沅经验丰富。

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

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

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5分)

(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8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间。

青山欹枕过,白鸟背人还。

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

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

8.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

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

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

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才貌双全,色艺出众的诗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