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9924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09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992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染病992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染病992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染病992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染病9924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99242.docx

《传染病992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9924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99242.docx

传染病99242

名解

1、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

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3、流行病学:

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4、感染:

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5、传染:

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6、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7、病原体

8、传染性

9、散发: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10、爆发:

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11、流行:

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是称为流行。

12:

、大流行:

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

13、染后免疫:

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4、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汗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5、伤寒:

是指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16、伤寒细胞:

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以及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

17、波状热:

发生于布鲁菌病,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布鲁菌病又曾称波状热。

18、病毒性肝炎: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9、*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20、流行性感冒(流感):

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1、口腔麻疹黏膜斑(科氏斑):

在麻疹病程的2~3天,约90%以上的患者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可见0.5~1cm细沙样灰白小点,周围有红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第一章总论

1、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三)显性感染(临床安然)

(四)病原携带状态

(五)潜伏性感染

2、病原携带状态是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3、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方面因素

5、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6、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

(二)传染病(三)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

9、热型及常见病

(一)稽留热: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二)弛张热:

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三)间歇热:

疟疾、败血症等。

(四)回归热:

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五)不规则热:

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10、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丙类要求24小时内上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第二章

1、肾综合征出血热大高峰时间11~1月份,小高峰5~7月份。

2、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休克的机制

原发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感染中毒性休克

DIC、肝素类物质

3、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出血的机制

血管原因:

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因素:

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消耗增加。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4、简答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急性肾衰的机制

肾血流不足

基底膜免疫损伤

肾小管阻塞

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加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5、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几期?

5期分别是: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6、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三红“表现是:

颜面、颈、胸潮红,即醉酒貌。

7、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三痛”症状指:

头痛、腰痛、眼眶痛

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就近治疗。

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关键措施是:

防鼠灭鼠是关键。

10、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病

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1、艾滋病的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

12、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认为是2~10年

第四章

1、简述伤寒的临床特征为: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

2、伤寒死亡原因:

肠出血、肠穿孔。

3、伤寒传染源的特点:

患者和带菌者全程传染

4、肥达试验抗体检测用以诊断伤寒。

5、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甲类传染病

O1群霍乱弧菌是霍乱主要致病菌

6、霍乱的粪便性状:

米泔水样便

7、霍乱泻吐期特点:

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

8、“541液”静脉补液疗法应用于霍乱,动力和制动实验用于诊断霍乱。

9、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10、菌痢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

11、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

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以及休克的重要因素。

12、急性菌痢肠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

13、中毒性菌痢分型(论述)

(1)休克型(周微循环衰竭型):

较为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至测不出,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及生命。

(2)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惊厥、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衰竭等临床表现。

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3)混合型:

此型兼有以上两型的表现。

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

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

14、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

15、菌痢粪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

16、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17、布鲁菌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最常见。

布鲁菌病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限感染和复发。

急性感染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感染3个月到1年,慢性感染1年以上。

18、布鲁菌病急性和亚急性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多汗是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关节痛常较剧烈,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

19、布鲁菌病慢性感染一类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类: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2、各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急性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体液或血液传播

急慢性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体液或血液传播

与乙肝相似

 

体液或血液传播

与甲肝相似

 

粪—口(消化道传播)

2、乙肝病毒的三种形态

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

3、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HBVDNA

4、乙肝免疫学五项“大三阳”和“小三阳”*

大三阳: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小三阳: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5、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性*

以弥漫性肝细胞变、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间质增生为基本特征。

6、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

黄疸型与无黄疸型(多见)

慢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重型肝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7、重型肝炎病毒核心表现*

极度乏力

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

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

腹胀明显,腹水加重,甚者出现肝肾综合征

出现肝性脑病

肝浊音界缩小

酶-胆分离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8、实验室肝功能检查项目(前五个重要)

血清转氨酶血清蛋白

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氨

血糖(肝损害后降低)血浆胆固醇(肝损害后降低)

补体(肝损害后降低)胆汁酸(肝损害后升高)

9、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充分的休息+均衡的营养+合理的药物。

避免诱因(疲劳、精神刺激、饮酒、肝损害药物)

10、肝炎药物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

维生素类(促进能量代谢,胶原合成)

2)抗病毒治疗:

(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素-α每次3M~5MU(300万~500万单位)

每周2~3次拉米夫定逆转录酶抑制剂

11、乙肝最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12、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

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

13、流感病毒包囊中两种重要的糖蛋白:

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14、流感的流行病特征

(1)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潜伏期既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密切接触间接传染源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甲流除散发外,易发生爆发、流行、大流行,小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10~15年一次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沿交通线传播,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中后散居发病,乙型呈爆发、小流行,丙型多散发

四季均可发生,北方冬春流行高峰,南方全年,夏季、冬季高峰。

(甲流大流行:

每隔10~15年发生一次抗原转变,表现为HA和(或)NA的抗原性发生突然而完全的质变产生新的亚型

甲流亚型内部还会发生抗原漂移:

HA和(或)NA内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2~3年发生一次)

15、抗流感病毒治疗:

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只对甲流有效)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甲、乙都有特效)

16、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疹后脱屑,色素沉着

*特征性表现:

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7、麻疹RNA病毒,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宿主),主要在6个月~5岁间流行。

18、典型麻疹临床过程

(1)前驱期:

3~4天,出现特征性体征——科氏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