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002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

、相关经济数据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地、市、5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局部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

已发现矿产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

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

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2米宽的盐桥。

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800万千瓦,发电量770亿度。

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开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

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

大局部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

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

“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 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开展的最强音,响应着“十二五”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开展的轨道。

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青海的资源优势:

.水能资源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78处,总装机容量2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

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00万千瓦,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

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3座,装机302万千瓦,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装机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

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

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

6。

截止2000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

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

2000全省发电量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

20**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9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

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开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盐湖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392万吨、锶矿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

溴储量8万吨、硼矿57万吨,居全国第2位。

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3.石油天然气资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6个油田,6个气田。

石油资源量达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藏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加工原油生产能力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

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

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

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0%的速度持续增长,20**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805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49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储量较大的有铅5万吨、锌53万吨、铬23万吨。

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

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5.非金属矿产资源

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位。

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6.畜牧业资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

绵羊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提倡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着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是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青海省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

坚持培育开展、壮大提升多策并举,深化资源转换战略,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构建产业间融合、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开展新模式,促进产品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提升,促进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方向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产业开展的质量和效益。

培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加快开展以三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三箔(铜箔、电子铝箔、化成箔)、三锂(氯化锂、碳酸锂、金属锂)、三镁(氯化镁、金属镁、镁合金)、三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锂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

按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多能并举,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强省际间能源合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实现能源的跨越和绿色开展。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

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

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8.旅游资源

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

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十二五”规划提倡大力开展生态农牧业,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开展战略格局。

加快开展效劳业,优先开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效劳业,全面拓展金融保险业。

加快开展技术效劳业,支持农牧业效劳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效劳、市场调查等咨询效劳业和会展业。

大力开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效劳业。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努力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生态旅游名省。

青海省近来大型的国际赛事的举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旅游业的开展前景极其可观,这就要求对新型效劳业的大力支持,酒店、餐饮业的开展势在必行,这样的环境,是金融业开展的良好前景,也是金融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标志。

9.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

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

0.冰川

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

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幅员辽阔,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大省。

并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人口543万人。

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青南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大局部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

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

青海属后开展地区,社会经济开展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较大;

支持经济社会开展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公路运输是全省最基本、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地域面积上看,牧区6州地域最为辽阔,占全省的90%以上,西宁和海东地区最小,只占全省的不到0%。

(2)从人口规模和密度上看,西宁和海东地区人口最多,最为集中,海西州人口最稀少。

(3)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宁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海西州次之,玉树、果洛两州最小。

(4)从经济结构上看,除西宁和海西地区以外,第一产业在其余地区仍居于首要地位,尤其是玉树、果洛两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

西宁、海东地区和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

(5)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西宁是青海最大的市场,海东地区和海西州次之。

从居民购置能力来看,城镇居民购置能力以西宁和海西州最强;

农村居民购置能力也以海西州和西宁地区最强,这两个地区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生活质量和条件来看,西宁地区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好于省内其他地区。

三、青海省经济环境简介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及玉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济总量:

全全省生产总值3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增长5.3%,是近三十来最高增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92亿元,增长5.9%;

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9.3%;

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2.%。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奉献率分别为3.4%、65.8%和30.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0.和4.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的9.9:

53.2:

36.9转变为的0.0:

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