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660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之战

1目的:

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3作用:

投机商囤积大批物资卖不出去,纷纷破产.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二、土地改革

1、时间:

1950--1952年底 

文件: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

1)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2)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3)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4)应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

2、总司令:

彭德怀 

英雄人物:

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三.课后练习

1.议一议P11

之所以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

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押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的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势必更嚣张。

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材料阅读P14

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府的腐败、懦弱,留下了数不清的“国耻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戳穿了其纸老虎的原形,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3.自我测评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

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4补充题:

问答题:

1.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回眸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先后作出过重大调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回答:

(1)列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的重要运动。

(2)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搞“包产到户”的典型?

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

答:

(1)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2)安徽凤阳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

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等。

5补充题:

列举列举近代以来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大事.

(1)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3)经济上:

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方阶级.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1954年9月地点:

北京;

内容: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

(2)共同倡导:

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亚非万隆会议:

1)召开:

时间:

1955年4月,地点:

印尼的万隆,参与国:

亚非29个国家

2)特点:

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3).万隆会议中心议题: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4)会议中的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5).万隆会议出现分歧时周恩来提出了什么?

呼吁什么?

求同存异;

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6)影响:

一是交了很多的朋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二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

1953---1957年;

(3)内容:

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

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自我测评P25

A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B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对农业的改造

走合作化道路

对手工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C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结果:

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三大改造的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四.请写出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质变化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课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背景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正在顺利开始;

2)毛泽东的<

<

论十大关系>

>

的报告为中共八大作了思想准备.

2内容:

1)2)

3.评价: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

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想一想

(1)P32答:

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成为党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2)P33答:

“一大二公”就是经营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看一看P34

说明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开始复苏,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

国民经济的调整,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新的经验。

3.材料阅读P36

这是假的,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它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共社会运动时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

4.自我测评P36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它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有积累的过程;

党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失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背景:

由于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导火线:

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凭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始标志:

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二、发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