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站桩 人体肌肉的走向与骨骼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天天站桩 人体肌肉的走向与骨骼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天站桩 人体肌肉的走向与骨骼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函胸意在膻中穴,
拔背大椎贴衣领。
晃动身体找感觉,
脊椎逐节向上拔。
头正颈直目平视,
百会接天虚灵顶。
眉心舒展面带笑。
远处声音收耳底。
用心体会三路【手。
脚。
百会穴】宇宙能量进入下丹田的感觉。
如果两
臂发酸时,可移意念在合谷。
心领神会,放松。
(一)站桩【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抨捋挤按四正手,须费功夫得天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匀。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来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二)无极桩
脚踩大地头顶天,立腰竖项胸微含。
心静体松无杂念,天人合一乐安然。
(三)太极桩
无极一动太极生,两臂园撑抱前胸。
开中寓合阴阳劲,松静沉稳坐如钟。
(四)开合桩
相吸相系细揣摩,向外抨开向里合。
开时吸气小腹鼓,合时呼气尽收合。
(五)升降桩
心静体松排杂念,升降如同水与船。
水涨船高缓缓起,水落船低徐徐按。
(六)虚步桩
升降开合阴阳间,三尖相对力求严。
吸沉丹田呼贴脊,手挥琵琶用心弹。
(七)行功
两手相背贴命关,屈膝正身头顶悬。
步若猫行轻如鸿,如履薄冰临深渊。
以上口诀背熟反复实践,必获大益。
有诗为证:
太极功法无妙玄,水滴恒久把石穿。
贵在坚持天天练,身轻体魄寿自添。
1,关于站桩。
站桩有坐卧站三类,以站为主。
全身力的运用,脊椎是个关键。
拳谚云,起于脚,运于脊,形于手。
看着是手打人,实际力量应是从脊椎发出来的。
什么时候你能从脊椎发出力来,你就上了一层搂。
可以这么说,懂得用运脊椎,一般的练家恐怕就都不是对手了。
在武术来说,也就算进了一个门槛。
手是大树的枝干的梢头,手能有多大力,加上胳膊,力量也大不到那里去,脊椎是大树主干。
坐着比较难找出脊椎力量的运用来,尤其对初学者来说。
关于脊椎在站桩的调整,前面已说,不再赘述。
站桩时,后脚跟不要吃力,身体重力在脚尖之后的前脚掌上。
脚跟是虚的。
似踩地非踩地。
站着脚麻。
身上有些部位不舒服,可能跟站的姿势有关。
应该是以舒服为好。
力量过于下坠,时间长了就会不舒服。
拳谚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头顶好像是杂技演员顶着碗水,顶不正了水就要撒,这样头就中正了,头中正了,上面似有个东西向上轻轻牵引,虚虚领着,呼吸的气沉向丹田,五脏六腑才舒服。
在站的时候,整个身体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站的时候,身上那个地方不舒适,自己调整到舒适的程度。
酸胀麻,都算是正常的,但不能太过,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太过说明站姿有些问题。
开始傻站就行,别考虑那么多。
傻人才出功夫呢。
站得飘飘欲仙,那时再考虑脊椎等问题,才有效果。
站桩没几个月,其他都谈不上。
站桩环境幽静为好。
尤其在高山之巅,感觉美极了。
眼界开阔,胸怀也为之开阔。
但这样的条件城市人不长有。
夜间在高楼凉台上的感觉也不错。
周围视野开阔,夜阑人静,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觉容易体会。
我再说一遍,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拳术里非常重要的感觉,对练习力量有不练自得之功,气不练自在,劲不练自长,全在这里面。
2,关于没有练过拳术的人。
我的建议是,参加个拳击训练班,或参加中国式摔跤训练班。
有些击打动作必须有教练指导,老老实实练上几个月,自己瞎琢磨效果比较差。
既然只是防身,不要到武术训练班。
散打训练班当然也可以。
实际对打几次,你才明白真打起来是怎么回事。
仅仅坐在家里想是不行的。
我个人比较偏向拳击和中国式摔跤,不是非常看好散打。
也可能是我的偏见。
此外,再按照我介绍的练习站桩。
如何单纯练习速度和力量,拳击里有一套教法,我是不大赞同的,作为学员,知道和应付教练就行了,不必认真去练。
等你站桩有一定程度了,慢慢就回理解速度和力量是怎么回事了。
站桩到一定程度,身上抗击打能力非常强,这是站桩的副产品,不用追求,自然得来。
站桩到一定程度,有气感,不必理会。
任其自然。
有时气由脊椎两侧向上拱,有的人反应比较大,有的反应比较微。
早年我练时,有位师兄站在那里,上身前后打摆,说是被气撞的,看的我们一群直笑。
-----------------
站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并坚持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并且,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总结,基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锻炼目的和功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而且这些对姿势的要求,
哪怕以现代科学看来,都是那么的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
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无比的敬仰之情。
我们知道,人体在精神和体力的劳作后,需要进行休息补充,才
能持续。
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
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类所做的行为,以免人类不知劳累而尽情浪费肌体能量只到竭尽死亡。
当人类关注到自己健康的时候,就会把被动的睡眠变为主动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人体的疲劳,就在于它是人身心尽可能放松的结果,因为身心的放松,对放弃了气血运行的干扰,而使气血运行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收敛能量浪费和修复劳损的肌体。
如果我们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补充、修复当天的损耗和劳损,那么肌体就会“带伤工作”,如果日复一日的损耗、劳损得不到补充和修复,当消耗和劳损积累到肌体无法承受和自我恢复的时候,疾病也就爆发了。
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不知道锻炼修补劳损的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养生法。
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如果人们能过主动的在劳作时,尽可能少的消耗体能,尽可能少的产生劳损,那么我们生病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如果人们能在更多的时候,模仿甚至超过睡眠的放松状态,那么恢复体能和修补劳损的几率就会更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生病的几率就会更加的减少。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能明了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并避免劳损,那么,我们健健康康享天年的愿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为了说明,锻炼的大原则,那就是松、静、自然。
唯有松静了,五劳七伤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气血运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了,才能保证肌体不受到伤害。
松、静、自然,也就成为传统健身锻炼的总原则了。
虽然这个大原则,为了特定的目的,为了发挥人体特定的功能,有些锻炼方法会局部、暂时的有所变通,但是最终的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松,就是说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
静,就是在站桩过程中,尽量的保持意识的安静或专一。
当然也最好保持环境的安静,以免影响心神专一安静。
自然,就是在锻炼过程中,严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为的强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体内气血运行。
站桩对全身姿势细节的要求
前面说到了姿势与健康,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总结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口诀,如头顶虚悬、双目垂帘、舌顶上腭、面带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舒指松腕、尾闾中正、宽胸实腹、顺臀溜胯等等。
我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口诀俗语,来说说站桩对全身姿势细节的要求。
头颈:
头顶虚悬、虚灵顶劲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诀,就是说,头部百会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这样,颈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
曲度。
我们知道脊柱内部神经异常丰富,人体的中枢神经通过这些神经对躯干进行指挥反馈,头顶虚悬,因为保持了颈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体不受外力压迫而变形,不至影响神经和保持脊髓通量。
颈部的不良姿势习惯,会造成诸如神经压迫,大脑营养不良等相关的情况发生,而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
我们如果仔细体验,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把头向后微仰,下颌前翘,这样的姿势造成颈椎过分向后弯曲,长期的不良习惯,使颈部筋肉供血不畅、僵滞扭曲,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
当你稍微活动颈椎,就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
还有些人转动颈部时会感到颈部嘎嘎有声,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
有的老师说,微微收一点下颌,其实也是为了做到这个要求。
还有的老师说,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领子靠,也是在引导我们做好虚灵顶劲。
面:
面带微笑是人体面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表情,面带微笑还能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觉,从而也能反馈给你良好的场能信息。
面带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眼:
在锻炼时,一般讲究先眼光内收(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只到收回颅内),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
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
俗话所说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
目,闭目而使精魂不散。
也有的锻炼方法因为特殊的原因,或者为了避免闭眼带来复杂的内景而形象心神安宁,要求睁开眼睛锻炼,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东张西望、思想涣散,一样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宁神。
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锻炼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领。
舌:
常常有说舌顶上腭,但是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反而造成舌头紧张。
所以,我们提倡在站桩初始阶段,无需刻意舌顶上腭,只要自然放松即可。
等到锻炼到一定程度,因为体内气血运行的原因,到一定时候可能会有自动舌顶上腭的表现出来。
即便没有这种力量产生,在站桩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阶段,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
而那时你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放松的要领,而不至于因为照顾舌顶上腭反而造成紧张。
肩:
一般传统说沉肩,其实就是把肩部放松。
肩部的放松有个特点,就是拉长的感觉。
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
所以传统常常把沉肩坠肘放在一起说。
腋:
张腋、虚腋、开腋等等说法,其实就是要求腋不要紧夹,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小气球那样的感觉。
其实沉肩坠肘做好了,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
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肘:
讲肩腋的时候差不多说了,坠肘,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管摆什么姿势在什么位置,都要有外展下坠的意念或趋势,以拉长肩臂的特殊经筋。
腕:
平直放松。
在特殊的锻炼方法时,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时候,腕横纹小指侧也就是尺骨尽处有向前的意念或趋势。
指:
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
含胸拔背。
怎么体会呢,想象你在抱一株粗于合抱的大树,尽量把臂指放长想要环抱住两手接触的那种感觉。
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车上抱着孩子,环抱的双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挡别人挤着孩子的那种感觉。
再有,如果说弯腰是胸背向前合拢的趋势,就好像肩胯合拢的趋势,那么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拢、左胯和右胯合拢的趋势,是身体纵向弯曲的趋势。
当然这里所说的趋势,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意向和趋向,而不是用力想要达到那样的效果。
因为可以用力,又违背松静自然的大原则了。
应该注意,前面说的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体会什么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样做。
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
含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松。
腰:
平时我们直立时,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