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3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提高了一、两倍,但农业的现代性投入却增加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1.4 从农业的产出结构来看,我国农业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1983年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1986年我国的人均粮食生活消费量开始下降,我国人民农产品消费目标正在由原先的“吃饱穿暖”向“吃好穿好”转变,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转向享受性食品、加工食品和营养保健品,尤其是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要代表。
这决定了能够形成有效供给的农产品必须是产品质量优良的农产品,而制约农业产出总量消长、产出结构变动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这是1984年以后农业发展机制与以前的根本不同之处。
1.5 从农业的持续发展来看,我国农业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双重疲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源是农业的比较收益太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比较收益原理支配,农业生产要素(资金、人力、土地)向比较收益高、机会成本低的非农产业流动,致使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比较收益低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主要根源是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太小。
而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在短期内土地经营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此,投入不足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困扰我国。
农业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人均收入太低。
近几年连续出现的“卖粮难”,是在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低收入水平上的相对过剩。
但是,近期内,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不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那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就将始终困扰我们。
在农业稳定手段和能力弱化的同时,农业波动的风险却在强化,波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增多,出现的机会、调控的难度、危害的程度也在大大加强。
1.6 从农业的稳定发展来看,转型时期,农业发展过程中既会出现传统型波动,也会出现市场型波动。
双重波动并存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考验之一。
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农业生产单位的特征是数量大、规模小、缓冲能力差,但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又极为敏感;
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大的缺口就会导致价格的大幅度涨落;
而且农业对自然条件的强烈依赖和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极其频繁;
更为重要的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足,农产品流通系统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功能极不健全,这一切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市场型波动将会是极为剧烈的。
农业的传统型波动与市场型波动不同,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特有的产物。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农业,因此,在近中期内,这种由各级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传统型农业波动仍将存在,而且还会拥有兴风作浪的巨大能量。
在双重波动的可能性并存的同时,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农业稳定和农业恢复的手段失去了作用,而新体制的农业稳定和农业恢复的手段、机制和机构尚未建立起来。
可以预见,新旧体制转型期的调控紊乱状态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农业稳定发展的问题的确是极为严重的。
1.7 从农业的协调发展来看,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使我国工业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新的三元社会结构。
农村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在原有的农业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上,又叠加了新近形成的工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近中期内,由于人口与发展对农业形成的双重压力日趋加大,因此,农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会有大的好转。
而且,由于农村工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保护能力的增长难以跟上破坏强度的增长,农村工业污染问题将更趋恶化,因此,我们认为农业协调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1993-1995年我国农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
2.1 伴随着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受我国经济运行动力机制的控制,社会经济政策向工业大幅度倾斜,与此同时,农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忽视。
随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却在迅速下降;
随着工业生产超高速增长,农业生产却开始滑坡;
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飞速上涨,农副产品价格却在不断下跌;
随着货币的超历史水平的投放,农民手中的“白条”却大量增多;
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恶化,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却与日俱增。
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城乡人口流动闸门的开启,使工农之间的收益差别公开化,大大提高了投入农业的土地、劳动、资金的机会成本,经营农业几乎无利可图。
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的土地投入、劳动投入、资金投入都大幅度下降。
2.2 继1992年和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1994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将在1992年(5.6)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拉大。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农业的传统型波动仍在支配农业的近期发展。
2.3 1993-1995年我国农业将进入缓慢发展时期,1995年以后农业将进入缓慢回升时期。
与以往历次农业波动不同,由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这次农业波动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投入不足和需求不足将同时存在;
在农业缓慢发展的同时,农业产出结构将进行较大调整;
粮食产出的低增长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
2.4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农业的缓慢增长将诱发剧烈的市场型波动,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将出现“大起大落”,农产品价格将在剧烈波动中稳步上涨。
政府对付双重波动并存局面的主要手段仍将是行政手段,但效果将大不如前,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条件下,不能排除政府重新启用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的可能性,市场化改革将因此受阻。
三.力争2000年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将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3.1 从现在起到2000年,再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经济结构变化极为剧烈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经过实力还难以支撑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非耕地的大规模开垦,而人民生活水平却又不断提高,从而使食物供求矛盾更趋尖锐。
食物购买力的提高速度将显著快于食物供给能力的提高速度,由此将形成持续存在的巨大食物需求压力。
因此,迅速提高食物供给能力,调整食物消费和生活结构,是这一时期特定的历史任务。
3.2 从现在起到2000年,是我国食物结构变化最快的关键时期,食物发展的重点是改善食物质量,主要目标是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也就是提高动物性食物的供给,增产的粮食将主要用作饲料粮,其比重将从现在的15%上升到33%-38%。
因此,保持和提高相应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食物供给的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饲料粮的产量,把握种植结构转化和调整的方向,是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
3.3 我们认为在饮食习惯和资源结构给定的条件下,推动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选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并设计了1993-2000年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三种可能状况,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8%、10%。
根据1986-1992年期间各种主要食物人均消费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弹性,分别计算了三种情况下各种主要食物1993-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并以1992年为基期推算了2000年我国人民各种主要食物的人均消费量。
3.4 我们预测的2000年我国人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中方案)为:
口粮220公斤,猪肉24.51公斤、牛羊肉3.32公斤、禽肉3.53公斤、蛋类12.62公斤、奶类6.50公斤、水产品11.33公斤、蔬菜104.70公斤、水果31.21公斤、食糖6.89公斤、食用植物油7.92公斤、酒22.93公斤。
相应的膳食营养结构为:
每人每日食物热值3102大卡,其中植物性食物提供2635大卡,占总量的85%,动物性食物提供467大卡,占总量的15%;
蛋白质76克,其中植物性食物提供59克,占总量的78%,动物性食物提供17克,占总量的22%;
脂肪80克,其中植物性食物提供37克,占总量的46%,动物性食物提供43克,占总量的54%。
3.5 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亿左右。
据此推算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结构(中方案)为:
口粮286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45.2%;
饲料粮22663万吨,占总需求量的35.8%;
食品工业用粮60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9.7%;
非食品工业用粮10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6%;
种籽用粮20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3.2%;
新增库存108万吨,占总需求量的0.2%;
损耗29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4.6%;
三种方案的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61840万吨、63271万吨、64869万吨;
相应地,人均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
476公斤、487公斤、499公斤。
3.6 我国的粮食生产远未达到自然资源提供的极限,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供开发,限制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因子不是自然条件,而是社会条件,从自然条件来看,2000年我国粮食的最大预测需求量完全有可能满足。
3.7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52-1992年期间为2.52%;
1978-1992年期间为3.04%;
1978-1984年期间为5.35%。
为达到2000年粮食预测需求量的中方案,以1992年为基期,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4.56%。
这一速度对于粮食生产来说是相当高的,但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而且也曾经达到过。
我们预测了三种可能的粮食供给前景:
粮食以1978-1984年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则2000年总产量将达到6717亿公斤;
以1978-1992年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则2000年总产量将达到5625亿公斤;
以1952-1992年的年平均速度增长,则2000年总产量将达到5499亿公斤。
3.8 1949-1992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缓慢发展、甚至是衰退的时期;
而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时期,往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
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增长速度,此消彼长,反向运动的变化过程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规律。
这意味着,1993-2000年期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即粮食预测需求的高方案,极有可能与农业的缓慢发展,即粮食供给的低方案同时出现。
这将使2000年我国粮食的供求缺口达到最大值。
相应地,也存在国民经济低速发展与粮食生产高速发展并存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远较前者为小。
粮食收购价格的加速上升是我国粮食生产至今没有出现负增长的根本原因。
3.9 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的关键是解决饲料粮的供给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