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5804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2)元朝:

交通发达,_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受压制,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________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________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__和______。

安徽历史:

徽商,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主。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代以前

(2)宋代时

(3)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______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________。

(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________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时,_____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

宣扬______,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

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____________”,“倍偿其价”。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盛行时间:

夏、商、周。

(2)内容

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______制度。

(4)瓦解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2)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__________。

(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______;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_____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______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概况

(1)战国时期,_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时期,________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______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_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思考】

想一想 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

 

读一读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

(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

(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读一读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而不是自古就有的。

 

想一想 马克思评价清朝时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其中的“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表现在什么方面?

   

想一想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何历史地位?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

1.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政策。

其实施的目的何在?

2.对比图二与图一。

    图一 唐长安    图二 北宋汴梁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在宋代还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3.对比图三与图四,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图四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这是为什么呢?

精讲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3)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4)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5)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5.(关注新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折射出中国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一丝曙光,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未发展起来。

梁漱溟先生曾断言:

“假使西方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界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

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

”下列做为梁先生这段论述的主题最妥贴的是(  )

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萌芽曾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

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中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其性质如何?

2.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的顽疾。

结合图五、图六说明唐朝政府与明朝政府各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抑制土地兼并的?

最终结局如何?

图五        图六 明朝的“鱼鳞图册”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相联系,其瓦解相应的政治制度也会随之消失,完成图七内容。

自战国之后,中国古代经济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

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处于补充地位,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农业的发展为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商业提供市场和产品;

商业的发展能够使不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但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却日渐落伍了。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包含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2.“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

A.西汉B.唐朝C.北宋D.清代

3.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注:

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

)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州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5.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6.下列城市中,是古代的对外贸易港口,是近代了解西方的窗口,是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

这个城市是(  )

A.天津B.南京C.广州D.上海

7.康熙帝19岁那年亲自到先农坛,祀先农神、行耕籍礼,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不过他在位61年,先后55次遣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以农为本是国家基本策略

C.祀先农是古老的传统

D.帝王祀先农是姿态无意义

8.大前提: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小前提:

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

结论:

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寺赢,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

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

‘彼果诚实,何藉吾名?

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