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国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键词】:
质疑、发现、鼓励、创新。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肩负起历史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
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
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
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
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
旧"
我转变为"
新"
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
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
掌握"
而不是"
发现"
、"
发明"
因此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巧妙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沉浸于课间活动,不易集中于学习活动中。
如果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雪花》一文时,先让一朵朵小雪花“飘满”黑板,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我趁热打铁,学生上黑板“添砖加瓦”——画画小雪花。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还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进入了最佳活动状态。
2、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上游和下游分别在什么地方?
水是怎么流的?
即使小羊弄脏了水,狼会喝到吗?
通过思考、讨论,结合板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纷纷提出了许多小羊对付狼的好建议,这些建议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绚烂火花。
二、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
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吉尔福特认为:
“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
如教学《认识标志》一课时,认识了左转弯和右转弯标志后,学生模仿驾驶员,看到标志转动手中的“方向盘”。
学生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对标志有了深入而全新的认识。
并做创造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儿童赛车场”的标志。
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
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
灵感"
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三、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的时间多,空间广。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思维自由驰骋,更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
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常常广劈领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尽情玩耍丰富感知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钓龙虾、挖野菜、吹草叶……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了生活的经验,小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无话可写了。
例如,班队活动组织钓鱼后,一个学生在写《一件有趣的事》时,有一段这样写道:
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钩子上有动静,用力一甩,没想到钓起来一只鞋子。
真气人,怎么鱼没钓到,钓到了一只鞋子。
这时,从鞋子里爬出一只龙虾,我顿时兴奋起来……生活成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因此,玩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动手实践体验乐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特别乐于动手。
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放他们的双手。
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乐趣,还培养了能力。
例如,《动手试一试》一课,科学家做了两个实验,并下了一个结论。
那么科学家说得正确吗?
请小朋友动手做做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对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入了催化剂。
3、自由发挥弘扬个性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句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悟。
课文中插图只能欣赏,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自己动手画一画,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如《云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
教师要求学生把这情景画下来,并发挥自由想象,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竟然画上了飞翔的小鸟,七色的彩虹,放飞的风筝……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然美,还表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潜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
爱迪生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跟她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
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能使学生爱学语文,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最后,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尔德《创造性与心理成长》
2、布鲁纳《教学过程》。
3、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4、《新课程标准》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