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55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x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

五倍子250g明矾120g白酒1000ml。

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

石榴皮120g五倍子、地榆各60g明矾250g。

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

茶叶30g明矾60g。

煎水外洗敷。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食盐适量。

煎水外洗,2-3次/日。

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

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

共研细末,局部外扑。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1、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1、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克、薄荷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

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1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一周)外搽;

3、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

三、内治疗法

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

脚部多汗者,鞋袜要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三、中医辨证

主症: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

1.热毒袭表:

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火毒蕴结:

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

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

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

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

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

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

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

取角孙穴。

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

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

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

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

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

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

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

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

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

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

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

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

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明显。

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2、本病传染性很强,患病儿童应注意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清洁口腔,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节面神经炎

四、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①常规针刺疗法: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针灸处方: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

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

随证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抬眉困难加攒竹;体

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针刺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

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

皮肤针法:

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

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

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温针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

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

穴,加艾灸行温针灸。

或悬灸面部。

注意防烫伤。

拔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

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

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

注意防烫伤。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

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体穴1~2ml/穴。

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敷贴疗法:

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

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电针疗法:

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

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

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

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

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

无特殊禁忌症。

治法:

疏调经筋

针灸取穴:

主穴:

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

仓。

配穴:

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针刺体位:

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

久保持。

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

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针刺操作:

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主穴:

阳白四透:

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

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

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

颧髎:

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太阳透地仓:

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寸,施捻转泻法。

配穴:

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

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

直刺0.5寸,不施手法。

下关:

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

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关键技术:

针刺方向与深度:

太阳针刺宜透向地仓,进针2.5寸。

透刺:

阳白

四透:

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两透:

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排刺:

以患侧面部经筋为主,多针浅刺、排刺,针刺深度为2~3分,以进入皮内为度。

注意要点:

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

透穴切不可穿透皮肤,以免增

加疼痛感和感染机会及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畏针不能接受治疗。

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2、中药治疗

风寒型:

治宜祛风牵正、温经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减。

风热型:

治宜疏风牵正、清热通络,方用桑菊牵正散加减。

体虚型:

治宜祛风牵正、益气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

1、饮食:

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2、调护: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以保护暴露之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治疗】

二、天灸治疗技术

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

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

(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

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缓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

(1)热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发热。

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宜补肺固卫。

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平素痰多。

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宜健脾化痰。

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

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

肾阳虚者则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者则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

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注意事项】

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第六节落枕

【治疗】

一、手法治疗

常用手法有滚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可辅以针灸治疗。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侧或患侧。

颈项疼痛较甚者,可先指揉列缺、后溪诸穴。

在远端穴位作指揉法的同时,可嘱患者头部自主地向各个方向作缓缓地活动约1~2分钟。

2、在颈项疼痛周围用轻滚法,逐步向主痛部位移动,待患者病痛稍有缓解后,一手继续施以滚法,而另一手要扶住患者的前额、下颌或头部缓缓地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被动运动,约5分钟。

3、继以上体位指揉风池、肩井、阿是诸穴,尤其是阿是穴在指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