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4069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的进化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答案]C

[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3•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l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j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l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l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l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l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油于d是由al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

al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自然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变化不同,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

即使al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4.(2010•上海生物)某白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l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B.55%和42.5%

C.45%和42.5%D.45%?

口32.5%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为30%+1/2x50%二55%。

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xl/4=42.5%e

5.—般地说,干旱条件育成的作物,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

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

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

A.诱发基因突变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D.导致基因重组

[解析]在干旱条件的选择下,作物种群中耐干旱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而不耐旱的作物品种则被淘汰。

同样,在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也应该是适宜在潮湿地区种植的。

干旱和潮湿条件的作用就是对种群的基因型进行选择。

6.(2010•山东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物种的形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如高原低温导致形成的四倍体植物与原二倍体植物之间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逬化的方向;

现代进化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逬化的基本单位,具体来说自然选择过程中作用的是个体,因此选D。

7.(2010•全国卷II理综)已知某坏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

现有该动物的f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

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酉8-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

在上述坏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

1B.1:

2

C.2:

1D.3: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离定律及个体致死问题。

本题涉及自由交配问题,由已知条件可知:

AA:

Aa=l:

2,在该群体中A=2/3,a=l/3,所以后代中AA=4/9,Aa=2x2/3x1/3=4/9,aa致死,所以理论上AA:

Aa=l:

1。

也可用直接杂交的方法来解答。

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变化

B.基因频率改变则生物发生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逬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因此A错B正确;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的频率和a基因的频率大小tb®

与显隐性没有关系,因此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二者大小,C错;

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但女性正常中有携带者含有色盲基因,因此男性群体

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大于女性群体,因此D错。

9.(2010•山东泰安模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的病毒。

下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以上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导致毒性减小。

兔和病毒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隔离、自然选择B.隔离、突变

C启然选择、定向变异D启然选择、突变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识图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病毒与兔之间是相互选择的。

病毒、兔均有多种突变性状(变异不定向的)。

对于病毒而言,毒性小的变异可以使相应的病毒不会导致其宿主兔死亡而得以增殖,此变异为有利变异;

对于兔而言,对病毒抗性强的变异才能使其生存并繁衍下去。

两者的相互选择,使各自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使兔的抗性增强而死亡率下降,使病毒的毒性下降而增殖能力增强。

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

10•火炬树是北京常见的一种夕陳入侵植物,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火炬树相比()

A.基因库的变化相互影响

B.性状始终保持T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由于地理隔离、坏境影响,火炬树的基因频率与原产地的相比发生了改变,即进化方向发生了变化。

11•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形态、结构一样,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不能交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不同物种

C无去判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虽然形态结构一样,但不能交配,二者具有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12.(2011•江西重点中学联考)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能利用这一原理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培养出符合人类要求的生物新品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能打破种间生殖隔离障碍,实现种间基因重组并产生定向变异

B.植物体细胞杂交表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

C.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但对生物自身进化发展不一定有利

D.太空育种提高了突变频率,产生的新类型总是对人类有益的

[解析]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产生的新类型不一定对人类有益。

2017生K的歡练3题二

13.下列是DDT(-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

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就是抗性低,反之就是抗性高,选死亡率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

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T弋的B组家蝇。

则:

(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的结果。

(3)从生物与坏境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

(4)DDT对家蝇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

(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答案]

(1)96%

(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⑶选择(4)定向的自然选择(5)家蝇抗生的产生,符合达尔文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进化理论,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看抗性的差异,有的抗性强,有的抗性弱;

经DDT处理,就把抗性强(适者)的个体选了出来;

这样一代一Ri也选择下去,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o可见,(家蝇)抗性的产生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使用(接触)了DDT。

[解析]本题看似一个实验题,而其实质是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我们应掌握其关键点:

生存斗争是动力,是外因;

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而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

本题的解题实际上也是利用了这些知识,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看抗性的差异。

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多次的重复实验,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中多代的选择,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答案。

1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硏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T弋雌雄果蝇;

b.让子T弋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⑴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

°

你的理由是

(4)若让此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⑸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答案]

(1)1/2

(2)1/3(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②将子T弋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第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⑸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