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4063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文档格式.docx

教学准备

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

化石标本。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展示:

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如: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

1.思考:

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

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

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

5.过渡:

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

6.布置任务:

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

(课内进行,由教师提供相关的书籍或进行网络找)

7.布置课后调查作业:

了解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的情况。

地震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

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科学知识

1.了解地震现象。

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地震发生时的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或录像资料。

1.播放一段地震时的录像资料。

2.提问:

地震时有哪些现象?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

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感受一下吧。

二.活动感受地震

1.交待实验方法:

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

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

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

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

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

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

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

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

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

4.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岩层运动示意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地震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回顾筷子在快要断裂前,两同学手的感受,及断裂后手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那就是一个能量的集聚和释放的过程。

5.组织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内容和观看有关地震的记录片:

了解强烈的地震危害;

进行面对灾难,团结一致的教育。

6.阅读教材第38页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情况;

了解地震前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地震第二课时

1.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1.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2.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讲述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

2.过渡:

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二.活动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1.学生阅读第39页的教材。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说说图中的做法对不对及自己判断的理由。

3.然后组织全班性的交流:

先说出某种做法是对还是错,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

明确:

跳窗逃生不对,跳下去会导致摔伤或摔死,且地震时震落的物体也容易导致人的伤亡。

地震时,人躲在桌子底下的这一做法,不同情况下要区别对待。

即要依据所处房屋的结构而定,如果是用砖瓦或茅草铺盖的一层房屋建筑,可以采用此法。

如果是多层的房屋,房顶有预制板等重物,则应告知学生躲在桌边,比桌底下更安全些。

因为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躲在小房间墙角及在户外迅速远离高压电线都是对的做法。

4、避震演习:

(1)组织演习活动。

(2)提示学生注意演习时的安全。

(3)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地震发生时该怎样做。

(4)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避震的认识。

三.阅读建筑物与防震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

2.教师补充介绍:

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在经历地震时损失最小的实例,并说明其意义。

火山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1.播放:

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

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画火山图

1.学生独立思考:

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是这种模样?

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4.综合整理:

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

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

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面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

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理设计,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6、了解火山喷发的利弊:

学生就此主题讨论;

阅读资料和听教师讲述;

建立对火山喷发的利弊辨证的认识。

四.拓展

搜集更多与火山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1.出示:

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

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

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

3.学生回答。

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

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

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

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

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

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

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

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见;

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4.联系实验中的结果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受到的酸性腐蚀。

5.用音像资料或教师结合图片的方式讲解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岩石也变化第二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河道的剖面图、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碎砖块、带盖的瓶、水等。

教学过程:

1.复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对岩石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

3.过渡:

除了刚才所说的作用,还有哪一些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3.呈现河道的剖面图,解说:

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加深加宽了。

4.同时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让学生寻找上、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

进而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会出现的卵石?

5.学生推测。

6.过渡:

到底是怎样的?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吧!

7.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

将一些碎砖块放置在一个带盖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拧紧盖后,摇晃一会儿瓶子,然后打开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8.汇报交流。

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以及石块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个儿也越来越小,表面越来越光滑。

10.借助音像资料,把卵石形成这样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