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218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doc

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总汇(上册) 

三年级上册 

1.《植物》单元 

·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植物有相同点: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结构:

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1-1《我看到了什么》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1-2《校园的树木》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1-3《大树和小草》 

·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4《观察水生植物》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5《植物的叶》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1-7《植物的共同特点》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动物》单元 

核心概念: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具体概念: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3.《溶解》单元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3.《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

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家具自然灾害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3-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3-4《土壤中有什么》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3-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3-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4.《运动和力》单元 

·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

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力的单位是“牛”。

 ·常见的力有:

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4-1《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4-4《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4-5《运动与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