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944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Word格式.docx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

迁、谪、除、罢、免、黜、陟。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A

【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BCD表述正确。

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代人。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疾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词,又称长短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红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清明”“端午”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端午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解析】【分析】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识要熟记,同时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6.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

垂髫:

三四岁八九岁;

“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总角:

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

20岁;

而立:

30岁;

不惑:

40岁;

知天命:

50岁;

花甲:

60岁;

古稀:

70岁;

耄耋:

80岁、90岁;

期颐:

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

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8.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

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

“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

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1.小明的国庆假期过得丰富多彩。

10月1日观看了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10月2日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10月7日和爷爷登山庆祝重阳节。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在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外,文人墨客多有吟咏书写重阳节对联之好,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缕缕翰墨之香。

为纪念这个节日,小明要选一副对联送给爷爷,下列对联中最合适的是( 

A.天庭月华清辉千里,地上玉柱吉祥万家

B.溪河携绿赏梨蕊,山野踏青寻杏花

C.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D.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2)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后,小明的爱国情绪高涨。

他要在同学送的小国旗上签名。

假如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如何劝阻他?

【答案】

(1)C

(2)示例:

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解析】【分析】

(1)A.与中秋季有关系,B.与清明节有关系,C.与重阳节有关系,D.与端午节有关系。

故选C。

(2)本题要求劝说同学聚会时放下手机,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国旗的象征意义,及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

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

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⑴C

⑵示例:

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