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i2)
附和(he4)
分辩(bian4)
不屑置辩(xie4)
咸亨酒店(heng1)砚(yan4)
荤菜(hun1)
羼水(chan4)
拭(shi4)
蘸(zhan4)
惋惜(wan3)
阔绰(chuo4)
舀水(yao3)
涨红(zhang4)
绽出(zhan4)
哄笑(hong1)
间或(jian4)
着了慌(zhao2)打折(she2)
门槛(kan3)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
值得。
颓唐:
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
辩白,辩解。
格局:
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含讽刺意味。
大抵:
大概。
君子固穷:
语出,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
固,固守,安守。
营生:
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乡试及格者称举人。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
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
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
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
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
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
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
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
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
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
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
文。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对台湾的
现状的认识,吸收教师的知识点。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民族感情或爱国
主义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
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
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课文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
情感。
(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
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
心。
3.分析:
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
比如“瞬”表达作者的
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
提问:
“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
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
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摈弃各种不利于祖
.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
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
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
“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
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
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一四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