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8994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常见问题解答Word下载.docx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认为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起根源在于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冲突中可以得出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从交换的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形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表明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货币的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本质。

2、问:

货币供应量是根据什么来划分层次的?

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有主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应当根据货币基本职能来给货币下定义,因此货币供应量应当包括所有执行货币主要职能的信用工具。

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精确辨别一种信用工具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在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因此,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分类货币,确定货币供应量的不同范围。

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性。

根据金融资产的不同流动性,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1=通货+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这也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然而,各种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以及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等等也可视为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转变为现金,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可以包含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中。

根据流动的不同,可以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单等)

在具体确定货币供应量的范围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的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个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其各个层次内容,也不完全一样。

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应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

因此,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可见,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大意义。

(1)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科学划分,能够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有助于中央银行分别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

根据不同流动性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中央银行就可以掌握货币政策将怎样在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中传递,将主要对哪一层次的货币量发生影响,将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经济。

通过货币层次之间的数量变化,中央银行还可以分析市场动向和经济变化趋势,正确估计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做出选择今后货币政策的决策。

(2)按流动性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科学划分,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

因为经济活动的任何变化都最先反映在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化上。

具体来说,每一层次的货币量,都有特定范围的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与之对应。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和观察,可以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

只有在对货币层次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增长、物价、投资、国际收支等整个经济状况。

3、试论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结合我国近年来利率下调与一些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来分析其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

(1)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了利率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利用对利率水平的凋整来间接干预经济。

从1996年以来.我国多次降息.这对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消费信贷,扩大内需和出口,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与一些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来看.利率下调具有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

1)利率下调与经济增长。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其变动能够对货币供给和信用规模起到调节作用.并通过货币供给量和信用规模的变动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

在理沦亡.降低利率能增加货币供给.扩大信用规模,并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

自1996年5月采取了较大幅度的降息.至1997年10月共经过3次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利率下调的作用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明显。

各项经济指标反应较平淡。

国民经济还在低位运行,没有出现升温的现象。

总体来看,利率下调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似乎非常有限。

此外,降低利率未能促进经济的回暖,表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并非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惟一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利率甚至达不到调节的功能。

比如,信用规模在货币当局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利率降低并不表明银根的松动.当然也就达不到调低利率的目的。

当然,利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强弱变化则取决于市场因素,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等,此外,还取决于制度因素,如金融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程度:

2)利率下调与物价的稳定。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货紧缩,即持续的物价下跌对经济发展不利,因为这要影响生产者信心和消费者的预期.对前景的看淡必然制约经济增长.于是货币当局则以下调利率等扩张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而1996年5月份以来的3次降息,是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胀率大幅回落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政策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1996年5月份以来的3次降息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对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3)利率下调与企业效益。

从理论上讲,利率下调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这为企业摆脱困境,促进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但自1996年5月以来的3次降息,统计的结果表明,企业的亏损状况井未出现大的改观.经济效益也并未由此而得到提高,这表明.企业亏损并不是利率的过高所造成的,压低利率固然可以使企业减少利息支出.但效益的提高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

其次,利率下调只是降低了整个企业的平均负债宰,对那些经营较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并不能产生激励作用,而对那些经营不良、严重亏损的企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

此外,企业在资金周转、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及承受能力就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总体来看.在企业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变动对企业生产的调控力度是不足的,与企业效益的相关性较差。

因此,通过利率下调来推动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这一作用不能高估。

4)利率下调与居民储蓄。

1996年开始,随着物价涨幅回落.利率出现持续的下调。

综观这一时期,储蓄存款还是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并没有随名义利率或实际利率的大幅上下而波动。

但毋庸置疑的是,利率下调对居民的储蓄行为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大。

1996年后利率下调的一个特点是扩大对不同期限储蓄下调的幅度,其结果使居民在储蓄存款的结构上引起较大的变动。

总之,利率的变动对居民储蓄总量及增量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储蓄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率与储蓄的相关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也就是说,利率作为调控居民储蓄的工具,其效果还取决于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

5)利率下调与投资需求。

一般而言,利率下调既可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又可刺激投资需求的增加,所以下调利率被认为是启动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1996年之后,就是运用利率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已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预算软约束的现象。

但尽管如此,投资并不仅仅取决于利率水平。

投资预期收益率、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等,比利率的高低更为重要。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若仅靠降低利率来拉动投机需求.那么其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6)利率下凋与消费需求。

从理论上讲,存款利率可以看成是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因此降低利率应该起到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

我国的消费需求对利率变动并不具有弹性,利率与消费需求不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为利率对消费需求的谓节作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两个重要因素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消费信用的发展水平:

金融市场越发达,消费信用水平越高,利率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越大,反之,金融市场越不发达,消费信用水平越低.利率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越小。

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消费信用的发展也才是近几年的事,所以消费对利率的弹性很弱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4、问:

论述如何看待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息率作为货币资本的价格由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货币资本的借贷者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来确定利率水平的高低。

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借贷者的经济利益,调节他们的经营行为,因而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利率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晴雨表”,对于引导资金流向、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管理货币流通、调控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任由利率自由波动,而要对利率实行一定的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利率实行直接管理体制。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制,人民银行既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又是办理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是保证国家计划实理的工具,因而没有利率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

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利率管理权高度集中,利率种类不断减少,利率调整的间隔期限越来越长,利率档次不断简化,利率水平不断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形成了事层次的利率体系.赋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在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活动.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方面取得了成就。

综观二十多年我国的利率改革,其成就主要得益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在这期间我国依然属于利率直接管理体制;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放弃直接的利率管理,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能灵敏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并具有灵活有效传导机制的间接调控利率体系的变革过程,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借贷双方将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定借贷利率,利率市场化绝不是国家完全放弃利率调控,任其按照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由技动.只是国家不直接制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和市场融资利率,而是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通过调整中央银行控制的利率,并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调节金融机构利率和市场利率:

没有资本商品在市场上借贷就不会有利息率;

没有货币所有者和货币使用者在市场上竞争,就无法确定利率水平;

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利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市场是利息宰的基础,市场化是利息率的本性,我们之所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因为我们在利率管理中实行了直接管理体制: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因为: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引导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

②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条件。

③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进资金商品化和融资市场化。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货币资金不是商品,再生产过程的货币资金靠财政和银行按计划供应,导致资金占用大、周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