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7346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成为寄主。

9、植物保护的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第二章

1、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

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

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2、植物病害症状: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3、病状有哪些: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有哪些: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间的区别: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具传染性

不具传染性

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

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发病对象具有普遍性)

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有些能恢复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

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6、真菌(fungus):

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

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1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2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3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1菌丝体发达,分隔分枝,细胞一般双核,在双核细胞分裂以前,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钩状分枝,形成锁状联合,它有利于双核的并裂

2无性繁殖除锈菌产生无性孢子外,其余很少产生无性孢子

3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①菌丝发达,分隔、分枝

②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③有性阶段尚未发现。

7、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

8、真菌有性孢子的种类: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

有性孢子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9、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细菌和菌原体

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G-

10、喷菌现象: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成为喷菌现象。

11、病毒:

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

典型的病毒粒体由核酸和蛋白外壳组成

传播方式:

非介体传播:

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介体传播:

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口针型病毒、循回型病毒、增殖型病毒)

12、线虫的一生经历几个时期:

卵、幼虫、成虫

13、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

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接触期(侵入前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潜育期: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14、真菌的侵入方式:

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直接(穿透)侵入

细菌的侵入方式:

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病毒的侵入方式:

伤口侵入

15、病害循环:

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

多循环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

16、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17、转主寄生:

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18、柯赫法则:

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其生物病原性的通则。

是不是所有植物病害均可以运用该法则进行病原鉴定:

不是,柯赫法则是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的,因此它仅适应于侵染性病害。

第三章

1、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头部着生口器、触角、复眼和单眼。

是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1对,中、后胸一般各有1对翅。

是运动中心。

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

各种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

是新代和生殖中心。

2、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

3、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

单眼的构造比较简单,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的小眼组成

4、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3节组成。

足是一种分节的构造,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5、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吸收式、刺吸式、虹吸式、舔吸式、锉吸式

6、昆虫的部器官按其功能主要分为:

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神经和激素调控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包括纵贯体腔中央从口到肛门的一根消化道及与消化有关的腺体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防治害虫的药剂有些是通过害虫的消化道起作用,如胃毒剂和拒食剂。

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液里的细长盲管,开口在消化道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

马氏管的主要作用是从血液中吸收代废物并将其送入后肠后随粪便一同排出体外,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

杀虫剂对马氏管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其组织,使之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活动;

昆虫的呼吸系统由许多富有弹性和一定排列方式的气管组成,由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

当空气中混合有一定量的毒气时,随着昆虫的呼吸,毒气通过气门进入虫体,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使用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循环,血液充满整个体腔,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

由背血管和心脏组成,背血管前段伸入头部,称大动脉,后段由一连串的心室组成,称为心脏。

7、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不全变态:

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完全变态昆虫蛹主要有几类:

根据蛹的翅、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和能否活动等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3类。

8、滞育:

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

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是诱导滞育的主要因素。

9、休眠:

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10、假死性:

是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昆虫对外来刺激作用所作的一种运动反应。

11、趋性:

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

12、趋光性:

昆虫通过视觉器官,对光源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13、趋化性:

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14、多型现象:

有些昆虫同一性别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15、食性:

昆虫由于种类繁多,通过自然选择,各自形成了特有的取食习惯和围,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称为食性。

  通常按取食的食物类别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16、群集性:

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17、迁移:

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为迁飞,如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稻褐飞虱等。

18、蝗虫是直翅目,前翅为复翅,后翅为膜翅。

蚊子是双翅目,前翅为膜翅,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19、鞘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体型大小差异甚大,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幼虫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等,完全变态。

举例:

蚕豆象、玉米象、星天牛、马铃薯瓢虫、叩头虫

20、鳞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体、翅上密被鳞片和毛,触角线状、梳状、羽状、球杆状和末端钩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下唇须发达,翅2对,鳞翅,膜质,翅面上常有很多花纹,完全变态。

举例:

棉铃虫、小菜蛾、二化螟、花粉蝶、麦蛾

21、世代:

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重叠:

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

年生活史:

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习惯上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翌年越冬复前的全过程。

22、多化性昆虫的4种季节消长类型:

斜坡型、阶梯上升型、马鞍型、抛物线型

23、咀嚼式口器: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组成。

24、昆虫的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颜)色性等

25、补充营养:

有些昆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成熟,需要取食以获得卵巢发育所需的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26、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

螨类体呈卵圆形或蠕虫形。

身体分节不明显,常以体段区分各部,一般分为颚体和躯体。

第四章

1、杂草:

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

2、杂草按形态分类分为:

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

3、杂草的适应性强表现在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拟态性上。

4、化感作用:

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化感作用的机理

◆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抑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

◆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抑制酶活性

◆影响水分代和营养的吸收

化感作用的意义

◆利用化感作用,进行合理的轮作和套作,可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利用化感作用可研制和开发新的除草剂品种

5、杂草种子库:

存留于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

输入:

结实、传播。

输出:

萌发出苗、传播、生物觅食、死亡。

6、杂草与作物的竞争:

地上部:

光照、CO2;

地下部:

水、矿质营养元素

7、伴生杂草:

杂草具有较强的拟态性,如稗草和水稻,野燕麦和小麦、狗尾草与谷子,它们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很难将这些杂草与其伴生的作物分开或从中清除。

这些杂草也被称之为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