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6931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文学媒介Word下载.docx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

当孔子收集、整理和阅读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可能是沉甸甸的“竹简”媒介,而不是这诗的四言句式;

雪芹阅读时接触的可能是手工印刷书;

鲁迅读的是印制精美的机器印刷书;

今天的读者则可能通过鼠标在网上点击浏览“电子书”。

所以,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文学媒介优先状况,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作过探讨,只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庄子?

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区分“书”与“语”的不同。

世人所珍贵的“道”通过“书”这种媒介来传输,而书不过是承载语言的媒介,语言自有其可贵处。

语言的可贵处不在它本身而在它所呈现的意义。

意义总有所指。

意义的所指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以书为贵,我却以为书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应珍贵的。

庄子揭示了“书”这一文字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

书是传输语言的媒介。

可以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

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媒介概念

媒介(单数为medium,复数为media,也译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Schramm):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威尔伯?

施拉姆和威廉?

波特:

《传播学概论》,亮等译,:

新华1984年版,第144页)

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

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就传播学的意义上讲,文学媒介应指传输语言的物质渠道,如传输诗句的竹简、手工印刷书、机器印刷书、电子书,以及连载小说的报纸和广播、刊发散文的杂志等。

媒介与语言。

媒介不是指语言本身的部形式组合。

至于语言的部形式组合问题,应当划归通常所说的“语言”问题去处理。

什么是文学媒介?

文学媒介是文学的感兴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

三、文学媒介的演化

媒介五阶段说:

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1990年版,第9页)

媒介三阶段说:

口头语言与第一次媒介形态变化、书面语言与第二次媒介形态变化、数字语言与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

华夏2000年版,第46页)。

文学媒介经历五阶段: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

这大致分别对应于原始文学、先至唐代文学、宋代至清代文学、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90年代以来文学。

1、口语媒介。

这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据推测,距今4万年到9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1.4万年至1.6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借助口语媒介,原始先民在舞蹈和音乐的伴随下“喊”出了最早的文学。

①“候人兮猗!

”(《吕氏春秋?

音初》)

②“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指禽兽)(《吴越春秋?

勾践外传》)

例①为《候人歌》,它只在“兮”和“猗”两个呼叹词上添加了两个词,但却体现了快捷而起伏的节奏和感情变化,似乎与舞蹈相伴随。

例②为《弹歌》,以简单的口语媒介再现了原始人的一种歌乐舞结合的集体活动。

这些只是有幸保留下来的极少量原始口语文学,而大量的作品却随“口”消逝了。

这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有如下两种形态:

一是歌谣。

《诗经》,古希腊荷马史诗。

二是流言。

这是一种常见的不能被忽视的口语媒介,它流布于民间的人际口头传播过程中。

胜吴广起义时编造的“大楚兴,胜王”的流言,在农民中迅速传布,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流言文学正是以流言媒介传播的文学。

从古至今,流言文学都有自己的肥沃的生存土壤。

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动乱或转变的关键时段,各种文化冲突加剧,这就给流言文学的兴起预备了温床。

中国原始文学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如其词汇、句式和篇幅较为简短;

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而这种歌谣又是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在集体口传过程中被修改或产生变异;

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往往不是后世那种独立的个人,而具有集体性质;

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围有限;

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原始口语文学由于口语媒介的局限,大多早已淹没不闻了。

2、文字媒介。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它可以说是在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等媒介上记载的语言。

按钱存训的排列,中国文字媒介的通行顺序应该是:

甲骨文、金文和文、玉石刻辞、竹简和木牍、帛书和纸卷。

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书史》,新增订本,v—vii页,台北,汉美图书印行公司,1996。

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

与口语媒介主要诉诸听觉不同,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

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

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如下汉字媒介:

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

相传东汉蔡伦在公元105年用树皮、麻头和破布等制成了轻便的纸,为汉字书写提供了更方便而有效的媒介。

而顺便需要辨明的是,“无论是雕铸或印盖在坚固材料上的文字记录,都不能称为‘书籍’。

中国书籍始自竹简的应用,继以帛书和木牍”。

可以说,每一次文字媒介的变化,都会给人的意义表达活动带来影响。

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

从先到唐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

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两汉、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

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

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

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

与口语媒介相比,文字媒介给文学带来了新的便利。

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

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作者)和接收者(读者)同时在场,这使文学传播得以突破口语媒介时代的人员和时空限制而获得新的表达自由;

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从此出现了自立的诗人和作家;

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在其原创者(发送者、说话人或作者)的自然生命终结后而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

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原创者及其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这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较为自由的阅读和阐释创造了媒介条件;

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为文学在不同地域和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3、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

这里谈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

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手工印刷的办法是:

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隋文帝(581-604年)以后陆续使用雕版印刷复制文化典籍,中晚唐时期用雕版印刷印制佛教典籍《金刚经》,唐末五代民间出现雕版印书。

不过,尽管如此,一般学者读的书包括文学作品还是手抄本。

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

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间(约1045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中国从此出现了一些活字印刷中心。

也就是说,大约到晚唐至北宋时期,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印刷逐渐地应用于文学传播,成为文学的一种新的普遍性传播媒介。

可以说,印刷媒介的发明和发展,为宋代至清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媒介条件。

由于印刷媒介的运用,以往文学经典及其他文化典籍才得以大量地印行、流通和阅读,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文人学者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修养,而且使新的文学的更大量与快捷复制及在普通读者中传播成为可能。

宋代散文的活跃、宋词的繁荣、明清白话小说的兴盛,就是与印刷媒介的作用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明清白话长篇小说在城市民间的流行,直接与印刷媒介的普及相关:

由于印刷媒介的运用,长篇小说这类篇幅巨大的文学作品的快速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这就为其在读者中批量发行和迅速流通提供了媒介条件。

一方面,印刷媒介的普及和长篇小说的批量生产满足并刺激了各阶层读者的文学消费需要;

另一方面,各阶层读者的日益增长的文学消费需要又反过来刺激了作家及文学商人的生产欲望。

试想,如果没有印刷媒介的普及以及以市民读者群为主体的文学市场的兴起,白话长篇小说在明清时期出现繁荣则是不可思议的。

与此前的口语媒介和文字媒介相比,印刷媒介给文学带来新的便利。

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由原有手工抄写转为手工印刷,其复制速度和能力大为增强;

第二、由于批量复制上的便利,大容量或大规模的文学文本的写作、复制和发行成为可能,这逐渐地促成了“诗”的衰落和“文”的兴盛,以及白话长篇小说的繁荣;

第三、又由于印刷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中的识字群体人数逐渐增加,文学的消费者和接受者数量得以随之增长,这促使文学从过去少数高雅“士人”的特权转化为大量通俗市民的日常消费对象,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

第四、尽管按明清时代的正统学术规,诗歌依旧被视为文学主流文类,但白话小说却在非主流的数量庞大的市民读者层面获得了实际的主流地位,这等于说印刷媒介在暗地里协助新兴的小说文类向诗歌主流宣战,直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瓦解了它的原有特权。

这可以说为清末民初(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借助机械印刷媒介在中国普及的良机发动“小说界革命”而奠定了媒介基础。

4、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massmedia),又称大众传播媒介(massmediaofcommunication),按传播学家的定义,“通常指的是中间插进了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