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6个特色商业街大考察Word下载.docx
《国内16个特色商业街大考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16个特色商业街大考察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个步行商业街区的形状像一只大烟袋,其东口是烟袋嘴,西口为烟袋锅。
在形态上它并不是纯粹的直线,而有折线的转拐,经过两折,三段折线与一条背街组成。
烟袋斜街全长232米,第一段转折出现在40米左右,这一段建筑为两层,街道宽度4米左右,D/H在1/2,街道空间较为紧迫和狭长,北面的建筑作为街道的底景,暗示前段有个未知的空间,诱导着人们前进。
第二段折线的街道长度40米,与第小一段街道基本无异,只是街面宽度变得更为狭窄,普遍在3米左右,空间更为狭窄和紧凑。
在第一个转折处,有巷道连接通向街道北侧的四合院一街中路北侧的道观广福观。
转过第二个弯后来到街道的第三段,也是街道的主体部分,空间突然开阔起来。
两侧的商铺普遍为一层,街道宽度变为5米,街道高宽比变为1:
1,尺度非常亲切宜人。
面空间
整条街道虽然有线性的折拐,但却并没有开敞的空间节点,只在街道的第三段折拐的前部有一个稍显宽阔的开口通往另外一条南侧的背街。
2、建筑实体空间
两侧建筑尺度较小,面宽约6米,进深约4米,彼此紧挨着呈线性排列。
多为仿古的明清风格建筑,青砖、灰瓦、坡屋顶。
建筑普遍为一层,古色古香,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
街上店铺林立,漆红的牌匾与其上烫金色的店铺名称,门前挂着大大小小的幌子,商业氛围非常浓厚。
地面整齐的地砖明显是现代修葺后的。
店面前古色古香的木头门墙、檐口和额枋又打造出街道侧立面特有的历史痕迹。
二、三里屯步行商业街区:
鱼骨形开放空间
三里屯步行商业街区位于区东部,三里屯分为南北两个区。
北区靠近大使馆,主要为高级住宅区南区临近酒吧街,主要是零售、娱乐、文化的综合性功能相结合的城市时尚体验区。
街区于年建成,其中南区占地面积约3万5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2千平方米。
开放多样与公共空间的线性流动,是三里屯步行商业街区最大的特征。
南区街道空间结构是鱼骨型,南北走向贯穿街区的主街上并列排着5条东西向的次街。
南区由16栋多为一层的低层建筑组成。
被步行道、小径、庭院环绕,形成开放的都市商业购物广场。
南北向的主街长200米,宽10米左右,街道宽高比约为0.6:
1。
相对而言,两侧建筑对道路的限定是比较强的。
沿着主街向前走50米左右,来到了片区的中央广场,长宽都约为30米的尺度宜人的主广场。
主广场正前面的苹果标志格外耀眼,那是置于两侧建筑之上骑楼,暗示着朝前行进。
穿过骑楼后的主街与原来的主街向西移动了20米,与街区外的城市干道相接,形成贯通的态势。
主街的结尾又呈现向外扩大的梯形,表示着主街的终点。
城市干道连通到三里屯街区的北区。
东西向的次要街道长约140米,街道宽度在3一5米,空间给人的感受更为狭窄,营造出中国古老巷道的空间尺度感。
街区的入口呈现喇叭型,东侧建筑的切角吸引人们前来。
主广场上四周有座椅,中央有喷泉、供来游玩购物的人漫步、休憩、畅游、观景、闲坐、溜冰、还可以选择在喷泉中嬉戏。
主广场上的社区中心一橙色大厅,是各种社区活动、展示和表演的场所。
2、建筑实体空间
建筑实体呈块条状分布,边长从10余米到50余米,大小不等。
由于建筑的几何折线化的切割方式,使东西向的次街两侧的垂直界面的参差不齐,空间开合变化尤为明显,形成若干个让人观赏驻留的小空间。
建筑二层有连通的廊道,一来增加了商业空间的连通性,限定了由于建筑的折线外边界所形成场空间的隐性边界,使若干小的空间节点具有完整的形态。
同时二层的建筑沿柱网轴线向缩进,形成若干个开放平面,让人们有休憩的空间,结合店铺的不同功能,把室外平台充分利用了起来,变成室外餐饮平台。
三里屯南片区的建筑特色也格外鲜明。
建筑外皮是玻璃与金属材料的交替组织,大面积的玻璃既是橱窗,又连通了室外空间。
建筑立面处理手法丰富多变,采用饱和的用色和时尚的材质突出都市氛围。
三、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
天井式的街道坊院商街
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位于东三环,建外SOHO南侧,紧邻今日美术馆。
其主要空间构成由十多个变异的具有天井的建筑组成,每个院落都并行构置串联在苹果商业街的南侧。
二十二院街建成于2008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街区南侧1.5万平方米开放的绿地。
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2万平方米,地下部分1.9万平方米。
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道总470余米。
是由变形的院落与步行街道串联在一起的步行商业街区。
该街区为独特的街道坊院商街,以街道串联院落的组合方式颠覆了单向线形的商业街空间。
主街面宽约为8一12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
具有天井的院落建筑都为二层,加上屋顶的高度大约在10米左右,街道的高宽比约为1:
从主街上可穿过院落通往街区南侧绿地,街道侧立面随着建筑蜿蜒曲折,时而为墙洞、时而为建筑实体。
有在天井下架于地下一层庭院上的过道也有在建筑物之间衍生出的巷道,独立于建筑主体,将室与室外空间进行了过渡与联系。
在空间维度限制方面,院落街道的方式将原来直行的步行道又得到了延长。
平行构置而成的院落,以及对院宅建筑的前庭、院、跨院、回廊以及宅前、宅间绿地、广场与室空间形成的相互穿插。
三两个建筑中间设置的半室外楼梯形成为一条联系不同楼层之间的桥梁,将一层的人流引向二层,由屋顶的叠落实现空间的丰富性和变化。
院落空间、地下庭院和底层局部架空处理都让苹果院街的空间层次丰富多样。
2、建筑实体空间
单个有天井的合院建筑单体面宽和进深都在30余米左右,依次排列开来形成整体,从顶面和侧立面上看都连续为一体。
采用街道串联院落的空间组合方式。
环院建筑在商业空间布局中分为面向主要步行街道的铺面和与面向天井的铺面。
当街的铺面面向主街,相应的大多数交易行为发生于此。
面向街道的建筑立面呈现折线的形态,增加了街道空间的趣味性面向天井的铺面,具有一定程度向半私密过渡,提高了经营空间的多变与可塑性,半公共性质的空间,增加了更多消费的可能。
这模糊了普通街区动静分区的概念,以院落将动静结合起来,同时又具有开放性。
在面向绿地的一侧,建筑的外侧就像是建立了一面城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界面。
同时,由在界面上的镂空,挖出了形态各异的孔洞对完整的界面进行了分割,使建筑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有趣的、空间属性模糊的小空间。
四、老城厢:
低密度的胡同肌理,棋盘式的格局路网
老城厢位于鼓楼的东南角。
是在古文化街南侧的一个新建的步行商业街区。
老城厢步行商业街区建成于2007年,占地面积1万7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3千平方米。
老城厢的核心地块呈现了低密度的胡同肌理。
1、外部开放空间
线性空间
在整合地块的历史资源和的民俗资源时,老城厢采用了开放的聚落式布局延续了原有的生动活泼的空间肌理,而不是刻板的沿用棋盘式的路网格局。
整个步行商业街区具有群落般有机的拼贴形式,用不同风格样式尺度的建筑被拼贴在一起来模拟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示出的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具有大建筑解体成小型的单体建筑,并依据宜人游走的步行视觉逻辑,组织成有层次的街、巷、广场和院落,既有中国园林的布局章法,又有欧式小城镇的神韵,符合大都市又非常人情化的小尺度商业空间。
作为鼓楼十字街的西翼,一反封闭式的单趟线型街道的构图,在街道一点透视的基础上加入了传统中国散点透视因素,形成若干个若即若离的亚层次空间,拉大了空间的构成层次,使得商业空间有序又有层次感。
街区的核心是一条以南北向的扩大了的街道空间,街道高宽比在1:
1.2左右。
街道的界面用外沿连续、中间散布小体量点式建筑的形式,以形成大小不一而又没有完全隔断的线型广场空间串联,既可以看做是一条大型的广场街也可看作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密集路网。
与建筑母体相连的室外围合与半围合空间形成了宜人的室外活动区。
沿东侧湖岸线,由尺度较大的二层建筑构成,其排列方式为阶梯形,使每一幢建筑都能面向西面主街和东侧水岸的展开面,阶梯状可以形成与水岸线结合活跃的截面。
自然形态的街巷体系,看似随意布置的建筑,却在线性的街道尽端成为对景。
街正中央围合的宽15米长30米的小广场是街区中人们休憩的面状节点。
从尺度宜人的中央广场可到东侧湖面,沿湖边布置有一些面向水面的环境设施,可灵活布置活动类型,使水面与人群的活动结合了起来,提升了水面这一自然要素在商业街区中的人气。
建筑体量对比明确,产生了异质拼合的图案。
建筑没有拘泥于矩形,而采用多边形,丰富了步行道路的界面空间。
建筑屋顶使用坡屋顶的传统意向,经过现代的折面变化显得格外生动。
面向湖面排布的四幢建筑有一个方正的院子。
街区西面的建筑由于紧临城市过境路,截面的处理手法以单元重复,尺度较大的二层建筑位于街道的外围,并在一层彼此连接,形成明确的街区边界。
南面个四层高的建筑与街区北面两个独立的带庭院的大型建筑都很好的限定了步行商业街区的入口。
建筑布置也突破了正交的体系,并在单体平面切出了一些钝角切面,活跃了步行道路空间,也丰富了建筑群的天际线。
五、新天地:
“外铺里”的巷道和里弄空间
新天地暨淮海路商圈,与淮海中路相隔不到1000米,周边百货商店与专卖店林立,商业氛围浓厚。
新天地步行商业街区建成于2007年,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新天地步行商业街区,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里弄空间。
其成功之处在于“外铺里”的空间模式,沿着一个街坊的外侧形成商业,以边缘商业的开放性,保证了部所需的邻里感和私密性的要求。
将“街市”方式的布置引入到街坊部,围绕部广场或街道组织周边活动。
将人、文化、历史交叠在这一起。
新天地位于淮海中路南侧的两个石库门里弄街坊,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
南广场被大型购物商场包围,北广场主要串联北部的巷道和里弄空间。
一片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原有的狭窄无次序拥挤的里弄空间得到疏理整合,总弄堂拓宽成为广场,形成了以广场与扩宽的线性步行街道为街区的主要公共商业活动的核心空间。
东西走向的支弄,依次并联排列在主弄上,层层围合的主支弄体系以标准的鱼骨状排列。
支弄部空间大多为半私密空间,呈丫状布置,且均是尽端路,具有明显的向主街集聚性特征。
主弄总长约300米,北端入口处的小广场与一小片水景引导着人们进入,街道宽为15米左右,建筑多为二至三层,D/H约为1:
0.75。
被扩宽的线型步行空间和室外的座椅都暗示着人们驻足停留。
支弄空间宽不过2一3米,最高不过4层,竖向的空间显狭长状,建筑物上的细节格外吸引眼球。
北区中心主广场,长宽近20米,作为街区中央重要的空间节点位于广场中心处有喷泉,行人都围着喷泉行走,休息的人们围坐在广场的东南与西北角,餐饮店铺提供的室外坐椅看起来安全又舒适,形成宜人的购物休憩氛围。
南端入口梯形广场,从南端进入由于道路与广场成形转折,让人对前方的步行街空间有了一些期待。
新天地的建筑分为两个层次,以传统的石库门和里弄空间为基底。
尺度较大的百货商店分布在街区的外侧,与城市干道相联。
南里新建的三栋层高的大型购物商场作为街区的收尾一这里进驻了中高端的商家、美食广场和电影院等,与北片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