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生活》课程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课程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生活》课程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
课标细化
主要内容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2课时
1.1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识记: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
2理解: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学习哲学的意义
3践行:
自觉学哲学、用哲学
哲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认识的升华,了解哲学是什么,进而了解哲学的功能。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换言之,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以关于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各门具体知识为基础,随各门具体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要探讨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又不等同于具体知识,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指导认识和实践,能获得正确的方法论。
1.2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抵制唯心主义
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是研究和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一方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生,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问题的第二方面。
对此,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一些哲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各派哲学在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上,还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3课时
1.3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2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不同时代的哲学,总要打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总会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它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彻底革命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并随着实践的发展面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识记:
物质的含义
理解:
世界是物质的
运用: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4课一框)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理解: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践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课二框)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是物质的。
社会中存在意识现象,它只是物质的产物、机能、反映,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2.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指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变化。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客观决定主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课一框)
意识的作用
通过科技发展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5课二框)
人的(思维)意识与客观(存在)物质,是一对矛盾。
二者相区别,不能将它们等同;
物质决定意识,决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发展;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能够反映物质,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
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够反映现象背后的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世代延续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止境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于: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而不可违背规律蛮干;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实现的,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企图实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在社会急剧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注重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
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实践的含义、特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用科学史实理解是认识的基础
(6课一框)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分析人类社会探索自然、社会的历程
(6课二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相区别;
它必须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主要三种基本形式。
人类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正是经由“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上升过程,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
就认识的任务而言,在于获得把握事物规律性的真理性认识。
所谓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与谬误相区别,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认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之真,又在于它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就应该把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统一起来。
承认认识的任务是达到对于事物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承认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承认认识要解决当代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永无止境地发展,承认获得真理性认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7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7课一框)
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用整体部分统一观和系统优化方法说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优化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7课二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又是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它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
把握事物的联系,就要具体分析联系的特殊性、多样性,把握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在联系问题上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同的层次和范围中作为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
坚持联系的观点,就要正确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有联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二者的地位不同、功能不同。
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同时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8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与两种状态
(8课一框)
量变、质变的含义
能用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现象
用量变质变观和前进行曲折性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8课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
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结论,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运动,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哲学上所说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的运动变化,特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比如,在人类的发展中,面临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人类从曲折发展甚至惨痛教训中,悟出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