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7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docx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

博文收藏

03-051256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

 

红楼梦》第一回

《红楼梦》第二回

《红楼梦》第三回

《红楼梦》第四回

《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第八回

《红楼梦》第十一回

《红楼梦》第十三回

《红楼梦》第十七回

《红楼梦》第十八回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红楼梦》第四十回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红楼梦》第五十回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红楼梦》第七十回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以下为续补者文字

第八十三回

第八十五回

第八十七回

第八十九回

第九十回

第九十一回

第九十三回

第九十四回

第九十五回

第九十八回

第九十九回

第一百零一回

第一百零八回

第一百一十六回

第一百一十七回

第一百一十八回

第一百一十九回

戚序本简介

所谓“戚序本”,就是开头有戚蓼生这个人写的一篇序文的版本。

广义的戚序本,也就是你说的“带戚的”的本子,包括:

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沪本、戚宁本四种。

狭义的戚序本一般特指有正大字本。

 

戚蓼生,浙江湖州德清县人,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京做官。

他大约这个在这个时候整理出了一种抄录有脂批(双行夹批)的古本《石头记》,并为之作序。

这是现存各戚本,还有蒙府本的共同祖本,但可惜现在已不存在。

 

上述戚蓼生整理的本子先是传到立松轩手里,被立松轩等人添加了侧批、回前总评、回后总评。

后来又被很多人拿去传抄,于是形成很多本大同小异的过录本。

蒙府本、戚沪本、戚宁本都是其中之一。

其中,蒙府本的批语抄得最全,有双行夹批、侧批、回前总评、回后总评。

而戚沪本、戚宁本则没有抄侧批。

 

戚沪本于清末光绪年间为桐城人张开模获得,故有人称其为“戚张本”。

再后来,戚沪本归俞明震所有,俞明震又将赠送给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

1911年至1912年,狄葆贤对这一手抄本进行照相石印,并予以出版。

为了牟利,故意将其题名为《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

这是第一种正式印刷出版的脂评本系统的《红楼梦》,一般将其称之为“有正大字本”。

1920年,上海有正书局又将原书照片缩小出版,仍题《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

这一种,一般称之为“有正小字本”。

所以,戚沪本又是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的底本。

只有和戚沪本相比,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多了狄葆贤在照相时贴条添加的眉批。

 

戚沪本原书过去传说已毁于兵火,但1975年,上海古籍书店意外地发现了其上半部(1-40回)。

现存于上海,故称为“戚沪本”。

在已发现的上半部中,有些地方还保留有狄葆贤贴条修改的痕迹,所以,可以证明它确实是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的底本。

再后来,在南京又发现了另一种带有戚蓼生序的古抄本,一共八十回全,称为“戚宁本”。

从文字上看,戚宁本几乎跟戚沪本一模一样。

故可以视为戚沪本姐妹本。

因其现藏于南京图书馆,所以又称为“南图本”。

 

这样的话,“带戚的”的本子,一共就有四种存世:

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沪本、戚宁本。

在脂评本系统的内部,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系统。

概要地讲,就是:

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均是上海有正书局根据古抄本照相出版的石印本。

戚沪本就是其据以照相出版的底本。

戚沪本、戚宁本是姐妹本的关系,它们和蒙府本都是当初那个由戚蓼生整理并作序,又被立松轩等人添加了侧批和总评的清代乾隆抄本的后裔。

附录二  戚蓼生考

  清末民初之际,有正书局狄楚青⑵曾把一部大字精钞旧本《石头记》付石印。

此本共分钉为前后二部,每部各十册、四十回,合为八十回;题为“国初钞本”民九,又以大字本剪贴缩印为小字本,十二册,一函。

因此本前面有一篇序,署名曰“戚蓼生晓堂氏”,大家遂通称此本为“戚本”。

但戚蓼生为何等样人,向无人知。

俞平伯《红楼梦辨》曾提到:

他是乾隆三十四年己丑进士;又,籍贯据《进士题名录》是德清,而《戚氏族谱》却作馀姚,还有问题。

此外便一无所晓了。

  现在根据

(1)戴璐《吴兴诗话》⑶,

(2)钱仪吉《钱衎石集》⑷,(3)周绍濂《德清县续志》⑸,(4)钱载《萚石斋文集》⑹等材料,大概把戚氏家世生平作一略传。

〔暂定世系表〕

                      ┌希言───────更生(出继)

                     │          ↓

                     ├峳[注]言─────更生(入继)…(?

)嗣曾(出继)

                     │                  │

  戚卿─○─○─○─○─维屏─玫─麟祥─┼敬言                │

              ┊      │  ……(?

)道生         │

              ┊      ├种言                │      ┌○

              ┊      │                  ↓      │

              ┊      └朝桂(序言)─芸生─────────嗣曾(入继)─┼○

             (?

)                               │

              ┊                                └○

              ┊

              ┊ ┌祖庸─振鹭───蓼生──────晟(入继)

              ┊ │      ┊         ↑

              └依│     (?

)        │

                │      ┊         │

                └祖康    └─大生──────晟(出继)

  ———————————————————————

    注:

下左为“弓”。

  戚家原是浙东馀姚人,从蓼生的始祖戚卿才迁到德清来⑺。

戚卿是绍兴府学生⑻,五传到维屏,以曾孙峳(下左为“弓”)言“貤赠文林郎连江知县”⑼,即是蓼生的高祖。

  按下维屏的嫡系不表,先说他次一辈的一个戚依,即是蓼生的曾祖。

戚依是维屏的儿子,还是侄子,已不可考。

维屏有子名“玫”,与“依”不相排属,且以下两辈,名字也不排字或偏旁,所以我疑心戚依与维屏的关系可能较远。

戚依字次匪,是康熙十四年乙卯科举人⑽,以孙振鹭赠“中宪大夫抚州知府”⑾,生了两个儿子:

一个叫祖康,是蓼生的伯祖或叔祖,继妣金氏守节。

被奖为“节妇”⑿。

一个叫祖庸,就是蓼生的祖父,也因子振鹭赠“中宪大夫抚州知府”⒀。

  祖庸的儿子振鹭,是个知名的人物,初于雍正七年己酉科中举人,次年即成庚戌科进士⒁。

《吴兴诗话》六,叶三,说:

    戚太守振鹭,戚振鹭,字我雝,号晴川,德清人,庚戌进士,由青阳知县历抚州知府,谪戍军台,宥归,以子蓼生任按察使,赠通议大夫,有《晴川诗钞》。

太守自塞外归,至扬州,和卢雅雨山人《红桥》诗,有“《白雪》文章今历下,红桥烟月旧扬州”之句,雅雨立赠千金。

今读全诗如“《自紵》竞传莲幕咏,绿杨曾系绣衣船”,“入座衣香吹细细,隔帘花影看濛濛”,亦佳。

《随园诗话》载《宿承恩寺》诗:

“瓦沟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风吹短檠”,殊冷峭。

据《随园诗话》卷七第二条说:

    壬戌岁(按指乾隆七年),余改官金陵,寓王俣岩太守家,遇戚晴川太守,言书生初任外吏,参见长官,不惯屈膝,匆遽间动致声响。

余试之果然。

戏吟云:

“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

”戚《宿承恩寺》句云:

“瓦沟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风吹短檠。

”殊冷峭。

因此知道这个晴川先生乃是一位与卢见曾同时的诗人,袁枚的前辈。

德清县续志卷之九《艺文》页九载:

    戚振鹭:

《晴川诗钞》五卷。

是否刊行,不详。

除上引零句外,《续志》又著录了四首五律⒂,题目是《吾乡四首》,下注“塞外作”,乃是充军时思乡所为。

诗格清新,小注里并提到杨诚斋,可见诗是很受宋人影响的。

  晴川的宦迹,同书卷之八《人物志》页十五也有记载:

    戚振鹭,字晴川,雍正八年进士,初仕为安徽青阳知县,俗健讼,吏民相倚为奸。

振鹭曰:

“其衅在吏。

”痛惩之,吏纷纷请退,振鹭亲理案牍,匝月无废事。

吏复稍求进,振鹭不许,县中父老为之请,吏亦矢悔过,乃许之;由是奸猾屏息。

迁六安直隶州知州,旋擢河南归德府知府;丁忧;服阕,补饶州府⒃知府。

以伪疏传抄案,承实,革职发军台效力,期满赦归,南巡迎驾,复顶带。

  我们如果细检六安、归德、抚州诸志,或许还有关于他的材料,今不枝蔓。

此时不但他作官,他那另一支派的族弟也多在仕途。

不免暂且按下这一支,接表戚维屏的嫡系:

维屏生子名玟,玟以子麟祥赠“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⒄。

麟祥字圣来⒅,号瓶谷⒆,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四十八年己丑科进士⒇。

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有文才,精数理,资望和查慎行、汤右曾相埒。

又能诗,著有《红稻书屋遗稿》二卷、《四六撷藻》六卷、《舆地纂要》十二卷(21)、《瓶谷笔记》(22)。

后来因为纳了故礼部尚书蔡升元的遗妾,他出身本是蔡的门下,犯了“卑幼擅娶尊长妾”的罪名,发遣宁古塔,到乾隆元年才赦还。

(关于他这一段纳妾的丑闻,《永宪录》有记载。

)他初事康熙朝,雍正继位后,曾把“先皇帝”的一块遗研赐他,这块研传到他小儿子朝桂手里,因此取了“研斋”的别号。

麟祥先娶黄氏,生稀言。

稀言字凝江,丙子府学岁贡(23),候选训导。

次生峳(下左为“弓”)([上“山”下“弢”]、弢歧出)言,字魏亭,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举人,雍正八年庚戌科进士(24),和他族兄振鹭正同榜;振鹭二甲十七名,峳(下左为“弓”)言三甲六十一名(25)。

峳(下左为“弓”)言也是个诗人,专宗二冯,讲究章法,见录于杭世骏的《榕城诗话》(26)。

官做到连江县令,有政绩。

父亲遣戍,他随侍,历五载到雍正八年,父亲逼着回京赴试,黑夜步行,备尝艰苦;到京时“韤穿履脱”两足僵裂,沃以温汤,半日始醒;去礼部投名,去试期仅二日——他竟然高中了。

后来奔走刺血,力救父归,同榜的章有大特为他作《书戚孝子事》(27),《清史稿》也为他立传(28),是个比较出名的人物。

此外可参看《萚石斋文集》(卷十二叶六)《戚连江家传》、《德清县续志》(卷之八《人物志》叶十三)戚峳(下左为“弓”)言传、《福建通志》(光绪本卷百四十一《国朝宦绩》页六)连江县知县戚弢(目录作[上“山”下“弢”])言传,对他的宦迹,叙述甚详。

  麟祥夫人黄“恭人”又生第三子敬言,字默亭,乾隆庚午岁贡,浦江训导(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