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知识点大纲【参考】.docx
《宗教文化知识点大纲【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文化知识点大纲【参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大纲1
一、什么是宗教?
从对信仰对象的描述来定义宗教
•1、宗教是对一永生上帝的信仰,即对一位治理着宇宙并维持着与人类的道德联系的神圣精神与意志的信仰。
一一J·马蒂涅
•2、宗教是对这一点的承认,即万事万物都是一位超越了我们的知识的大能(power)的展示。
——H·斯宾塞
•3、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powers)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J·弗雷泽
•其中的“上帝”、“大能”、“神力”,都表现为人们所崇拜的对象。
从社会功能上来定义宗教的:
•1、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一种绝对的依赖感。
——施莱尔马赫
•2、在我看来,宗教可以最好地被描述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建立在我们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和谐的信念之上。
——J·M·E麦克塔加
•3、宗教就是那种我们称为虔诚的纯洁谦恭的态度或心境。
——
C·P·蒂尔
•4、宗教是被终极关怀所攫住时的存在状态,这种终极关怀限制着所有的次级关怀,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解答。
――蒂利希
•5、宗教可被定义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M·英格
•6、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活动。
——
P·L·贝格尔
•7、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
从主体感受来定义宗教
•1、宗教是大自然为克服理智的弱点而采取的一种防卫性反应。
——柏格森
•2、柏格森认为,大自然赋予人以理智,但是,理智倾向于使人只追求个人利益而
不顾群体利益,其结果必然是群体团结的削弱和瓦解。
这将使生命的进化难以为继。
其次,理智能使人意识到死亡。
这样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由于悲观。
甚至会消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三,理智的本性就是思考。
这就决定了人常要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反复掂量,犹豫不决。
宗教针对理智只顾个人的离心倾向,以宗教恐惧、宗教禁忌、宗教戒律等手段来加以防范,以维系个人与群体的团结;针对理智对死亡感到的恐惧与悲观,宗教则以灵魂不朽、来世、再生等信念来加以抵消,以激励生命的向前运动;针对理智“对行动与后果之间不可预测的忧虑”,宗教则以神秘、奇迹
之类的信仰来帮助人克服因无法预测后果而产生的犹豫不决与畏缩后退,以确保生命进化所需的向上精神。
《哲学百科全书》“宗教”条目概括为九个方面:
(1)有对超自然存在物(神灵)的信仰;
(2)有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
(3)有指向神圣事物的仪式行为;
(4)有据信受到神灵核准的道德规范;
(5)有特殊的宗教情感(敬畏、神秘感、罪感、崇拜),这些情感容易在神圣事物面前、在仪式的施行中产生出来,而且也在观念中与神灵联系;
(6)有与神灵沟通的祈祷或其他方式;
(7)有某种世界观或有关世界和个人在其中地位的一般图景。
这一图景既有对于世界之意义或目的某种说明,又有指示个人如何与之相配合的途径;
(8)多少能对建立在该世界观之上的个人生活加以整合;
(9)有由以上各项结合在一起的社团。
所谓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宗教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即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制度。
宗教概念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从宗教本质来说:
一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性物)为中心,二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
(人)为中心,三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其次,宗教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它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第三,宗教有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形成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教团组织和祭祀制度。
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
第四,宗教观念和行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同时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发生影响。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宗教的划分
•宗教如果依据历史发展的时间过程来划分的话,可分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等
•宗教依据崇拜的偶像可以划分为泛神、多神和一神。
•根据宗教形成过程中人的参与状况,宗教又可以分为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种,一般来说,原始宗教为自然宗教;世界宗教都是人为的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是过渡宗教,具有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的特征。
三、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1、什么是迷信?
广义的迷信概念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
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
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于行动。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必须指出的是,迷信不一定是错的。
狭义的迷信:
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
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行为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所以,一般习惯上称为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
2、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第一、宗教是一种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世界观,具有严格
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更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
•第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仰,这种宗教信仰由两部分构成,即对神圣者的信仰和对彼岸世界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成为宗教伦理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宗教理论、宗教政治思想的过程要素,没有信仰宗教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但对于迷信者来说,看相算卦,只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有不确定感或者说没有信心,所以需要通过预卜前途命运来安定自己,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迷信职业者也不是为信仰而工作,迷信行为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三、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
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
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它既没有典籍也没有艺术活动。
•第四、宗教教义都以教育信徒行善积德,助人为乐为其活动的宗旨,有助于社会的
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建立和社会的慈善救助。
迷信活动则因为从事活动的人员以敛财为目的以及相信迷信的人以自己或家人的消灾免灾为目的的活动,常常会危及社会和他人的安全和稳定。
•第五、宗教有一套系统的神学理论,作为信仰的思想基础和根据,并回答世界和人
生的一些基本问题,封建迷信只是一些低劣的神鬼传说,七拼八凑的骗人说教。
巫术”一词的由来
传说舜的儿子做了巫咸国的酋长。
带领巫咸国生产食盐。
因为当地的巫咸人掌握着卤土制盐的技术,他们把卤土蒸煮,使盐析出,成为晶体,外人以为是在“变术”。
加上巫咸人在制盐的过程中,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希望南风为他们带来好的气候等,以利于析盐。
她们的祭祀,有各种表演,并且附有各种许愿和祈祷的言语。
所以《山海经》记载巫咸国的人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龙,地处大荒之中。
大概是巫咸国人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一种舞蹈或道具。
仪式以后,开始各道工序,直至生产出白色结晶的食盐。
这一整个过程,别的部落则把它看成是在实施一种方术,于是,人们称这种会把土变盐的术为“巫术”。
这就是
“巫术”一词的由来。
所以,巫术最早是指巫咸人的制盐技术。
什么是巫术?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
古
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xi)。
巫师在远古人看来是可以与神祗交流的人,也就是通灵人,对于他们的称呼多种多样。
在古代,通灵的男性叫做觋,女性叫做巫;在宗教学上,又叫禁厌师、医巫、术士;圣经上称为祭师、先知、天使和圣者;一些地方则习惯叫做灵媒、萨满(SHAMAN)。
•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
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
“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巫师在历史中的地位
1有学者认为,人类最早的专门职业即是巫,是提供人力所不能完全驾驭之事的一种力量。
2有学者认为一部落之中具有最灵敏最狡滑的头脑,自称能通神秘之奥者,则成为神巫,即运用魔术的人。
3也有学者认为,史前时代的巫师不仅是巫教和巫术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当时科学文化知
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特别是在天文学、医学、文字、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都有不少的贡献。
虽然其所能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巫师是当时解释世界的精神领袖,是史前时代的智者或知识份子。
文化与文明
文化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原来自然界中没有,由人创造的那部分存在,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内容。
从狭义上讲(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
它是人类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自身的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个性。
我们所讨论的“文化”指的是后者。
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居
住、练习、注意等,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中的“文化”意义也都保留了拉丁文的某些
含义,进而引伸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育等意义。
因此,“文化”中一开始便专注于精神意识活动。
•在汉语中,“文化”一词是由“文”与“化”两个字构成。
•“文”指彩色交错的纹理和花纹。
后被引伸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化”字本义为造化、生成、变易,即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被引伸为教化从善之义。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是在西汉时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指的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
它的含义与西方的“文明”概念有些相近。
因此也常常使人们容易将两种混淆。
文化的特点:
•一是历史性。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是上层建筑性。
因为文化是对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
•其三,文化共有性,它是一系列共有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
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其四,文化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通过遗传而生来具有的。
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改造自然环境,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规则来协
调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利用宗教、艺术等形式最大限度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活动。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明概念包括四大因素:
经济支持,政治组织,道德传统和知识、艺术的追求。
换
言之,人立足于社会必须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技术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
(通过社会制度、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方式)来获得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要,这种
制度性的技术性的活动要借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是具有历史和文化统一性的一种社会的发展状态。
一个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