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053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Word下载.docx

(三)具体目标。

1.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X年底前,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

X年底前,各镇(街,下同)建立由市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发改、残联、团委、妇联、老龄委等单位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

2.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健全我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X年底前,我市建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

X年底前,全市精神科编制内床位数达到每10万人口不低于28张。

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

3.缓解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紧缺状况。

完善精神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广泛参与精神卫生工作。

X年底前,全市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积极培养多层次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精神康复师。

4.有效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管理任务。

完善基础信息登记制度,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

到X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特别是命案显著减少,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

5.大力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防治能力。

到X年,公众对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认识和主动就医意识普遍提高,医疗机构识别抑郁症的能力明显提升,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

6.普及精神障碍康复工作。

充分依托现有资源,构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到X年,我市所有镇建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

到X年,全市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7.改善精神卫生工作社会氛围。

到X年,医院、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监管场所普遍开展精神卫生宣传及心理卫生保健。

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

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1.完善精神卫生防治管理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我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

我市依托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市级精神卫生中心,统筹我市精神卫生防治相关业务管理,负责医疗、预防、医学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2.加强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重点支持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加大专业机构住院床位、门诊建设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推动强制医疗和社会救治场所建设。

市公安、民政、卫生计生部门要联合推进强制医疗、社会救治场所建设,不断规范强制医疗人员的诊断评估、治疗、康复、看护及后续随访、救助等工作流程。

根据X市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当前继续指定斗山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我市强制医疗场所和优抚医院。

4.完善精神卫生专业队伍配置。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科学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积极推动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

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根据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确保精神卫生管理和预防工作落实。

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承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任务。

5.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各级要完善政策措施,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解决精神科医师短缺问题。

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要完善精神科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在精神科从业但执业范围为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师的变更执业范围培训,以及开展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全科医师的精神卫生执业上岗培训。

市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经过精神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可增加精神卫生执业范围的机制。

鼓励基层符合条件的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取得精神卫生执业资格。

市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支持心理学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政策,共同完善心理治疗人员职称评定办法,积极落实国家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对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适当工资待遇倾斜和岗位补助等,提高其待遇水平,稳定精神卫生专业队伍。

(二)全面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

1.加强患者排查。

各级综治单位要统筹协调,由公安部门牵头,市卫生计生、民政、司法、团委、残联、妇联等单位加强协作,按照“镇街不漏村居、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原则,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日常排查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发现辖区内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可应其家属请求协助其就医。

对居家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排查,由属地村(居)委会负责;

对城区和农村范围内流浪乞讨人群中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排查,分别由市城市综合管理、公安部门和乡镇村居干部负责;

对外来人员集中和流动人口较多地区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排查,由各级综治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部门负责;

对监狱司法系统的患者及疑似患者排查,由所在监所单位负责。

2.加强报告登记。

市卫生计生、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单位要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报告和登记机制。

对排查中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疑似患者,要及时摸清基础信息(包括身份、监护人、亲属、单位、异常史、肇事肇祸史、办理医疗保险、精神医学诊断以及危险程度等)。

对排查中发现的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及时向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市慢病站)报告,并由其依法组织确诊和评估分级。

对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关市卫生计生单位进行登记,并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

具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要落实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制度,按要求报告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3.做好分类收治。

各级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类集中”的原则,采取鼓励、引导等措施,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分类收治,完善疑似患者送诊及患者送治制度。

畅通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收治渠道。

我市精神专科医院(未成立专科医院前继续指定斗山镇中心卫生院)负责收治高风险但尚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市民政部门主管的优抚医院负责收治流浪乞讨和优抚对象中的患者;

没有建立优抚医院时由X市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负责收治。

市公安部门主管的强制医疗场所负责收治发生肇事肇祸案事件的患者,对肇事肇祸患者采取临时性约束措施;

没有建立强制医疗场所时由X市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负责收治。

4.落实服务管理。

要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要求,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对于急性期和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转诊到我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到村(社区)接受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

各级综治单位应当协调同级公安、民政、卫生计生、司法行政、残联等单位,推动镇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个案管理等服务。

一旦发现管理患者有高风险,立即向辖区派出所和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报告。

公安部门要牵头制定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处置预案,发挥110等快速处置网络机制,切实制止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伤害事件发生。

5.落实全程康复服务。

市民政部门要会同残联、发改、卫生计生、财政等单位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加快精神障碍康复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和工作计划,完善精神卫生康复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和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因病受损的生活、劳动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设立专门康复部门(科),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各级残联单位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机构,承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转介的患者,开展自我照料、家居生活、人际交往、职业技能等康复服务。

各镇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社会资源提供康复服务,实现城市社区有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享有社区康复服务,农村居家患者享有定期上门康复服务,同时加强复员退伍军人、特困人员、低收入人员、被监管人员等特殊群体中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保障。

大力支持家庭康复,倡导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及患者家属与医院、社区康复机构之间互动互助,共同提升患者康复成效。

6.完善监护机制。

X年底前,我市建立健全“综治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尽责、财政全额保障、村居监督管理、家庭主动承担、社会志愿参与”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工作机制。

各镇要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逐一落实监护人和协助监护人,建立监护责任落实补助机制,制定患者定期随访、日常监护情况记录和年度责任落实评估制度。

依法确定监护人,并要求其做好患者日常服药、定期复诊和居家康复督促落实,及时报告异常危险行为。

协助监护人由属地村居委确定,应加强对患者服药、康复等随访指导和危险性评估,协助解决治疗和生活难题,迅速应对突发事件苗头。

(三)全面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政策保障。

1.落实救治政策。

各级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按照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规定分别保持在85%和75%以上,其救治医疗费不纳入各类医保机构当年总额预付结算指标之列。

对于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类保险支付后仍然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

对于无法查明身份的患者所发生的急救费用和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者所欠急救费用,先按规定由责任人、工伤保险、医疗救助基金等支付,不足部分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予以解决。

对于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患者,遵循“先救治、后甄别”原则,送至我市定点医院诊断和救治。

对于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需要异地转诊的、异地长期居住的参保患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参保地同级别医疗机构支付比例报销。

2.健全救助机制。

市民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完善符合我市精神障碍诊疗特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患者社会救助工作。

市残联负责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残疾人管理,依自愿原则对患者办理发放残疾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