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0039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十二校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语文试题

上海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考

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

150分钟试题满分:

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

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

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

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

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

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

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

“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

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

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

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

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

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

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

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

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

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

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

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

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

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

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

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

“博学不能使人智慧。

”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

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

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

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

《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

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

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

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3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请说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2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

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

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

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

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⑶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⑷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⑸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⑹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⑺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⑻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⑼“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

”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⑽“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⑾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⑿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⒀“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

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⒁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⒂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

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⒃“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

‘妈妈,那条路在哪里?

我不会走啊!

’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

’我听不懂,说:

“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

”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⒄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⒅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

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状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⒆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

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⒇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7.(2分)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2分)请说明第⒂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9.(4分)请赏析第⒅段中的划线句。

10.(3分)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

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11.(6分)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本文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B.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C.⒁段划线句中“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D.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E.“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F.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12.(4分)“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分条探究出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2)分野中峰变,         。

(《终南山》)

  (3)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霖铃》)

  (4)可堪孤馆闭春寒,           。

(《踏莎行·郴州旅社》)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曹刿论战》)

  (6)北极朝廷终不改,        。

(《登楼》)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

(8)            ,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

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