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0213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秦朝利用法家思想,有益于国家统一,B正确;

其他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2.《孟子•梁惠王上》记载:

“王曰:

‘叟(老者),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表明儒家主张

A.舍生取义

B.见利忘义

C.重义轻利

D.义利并重

【答案】C

试题分析:

据材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也符合孟子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舍生取义的思想,故A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见利忘义思想,故B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义利并重的思想主张,故D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

【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董仲舒认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A.圣人

B.帝王

C.官吏

D.儒者

【详解】材料中“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表明董仲舒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帝王。

故答案为B项。

ACD项,综上分析可知,圣人、官吏、儒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4.“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中国佛教僧人既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

”促成中国佛教僧人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

A.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

B.孟子仁政主张

C.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D.程朱理学观念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国佛教僧人既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相关史实,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程朱理学的“尊敬父母,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佛教的影响。

故答案为D项。

ABC项,佛教在东汉才传入中国,墨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都在东汉之前,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荣捷教授说:

“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

”朱熹思想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详解】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故B项正确。

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不是朱熹思想产生最大影响,故A项错误。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是明末清初,故C项错误。

农民起义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故D项错误。

6.明末,学术思想界弥漫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之风,于经世、治国之道毫不关心,“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

与这一思想背道而驰的是

A.儒学危机

B.八股取士

C.经世致用

D.三教合一

【详解】材料中“于经世、治国之道毫不关心”“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耳”反映的是“空疏之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读书要与社会联系,为现实服务,与之背道而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儒学危机、八股取士、三教合一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7.“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

”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详解】材料信息“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说明该发明是北宋的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

指南针和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汉代,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火药和文化也无关,故C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具有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小说

B.宋词和文人画

C.京剧和诗歌

D.楚辞和元曲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市民文化,符合文化世俗化倾向;

文人画是士大夫画,符合高雅文化倾向。

AD项,风俗画和小说、楚辞和元曲只能体现文化世俗化倾向,排除;

C项,京剧和诗歌只能体现高雅文化倾向,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美国学者徐中约认为: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为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的实质是

A.探寻政治变革

B.提倡民主科学

C.探寻求存之道

D.学习西方技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兴起洋务运动,1895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失败。

据此推断“1861-1895年间士大夫的活动”是指洋务运动。

此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A项,探索政治变革的是资产阶级,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没有进行政治变革,排除;

B项,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

D项,学习西方技术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所谓的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国家面临生死危难时发起挽救国家的行动,洋务运动属于此类。

10.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这反映出

A.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B.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C.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D.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答案】A

【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推荐陈宝箴,说明其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材料中“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又说明陈宝箴的思想与维新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据此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未体现保守势力支持改革,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排除;

D项,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1.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

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文明

B.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C.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

D.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

【详解】由材料中“19世纪末”“将孔子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A项,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活动,与“康、梁此举”不符,排除;

D项,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不是康、梁活动的主要意图,排除。

12.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体现出胡适既有传统思想又有西方近代思想,这是他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结果,故D项正确;

19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加深,但中国的传统儒学仍占主导地位,故AC错误;

此时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已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

13.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C.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D.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大同,和马克思主义有相似之处,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一定的心理文化认同。

A项,中国文化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不符合客观事实,排除;

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大同主义思想,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排除;

C项,材料中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与中国的大同主义相似,并没有说与近代中国国情相符,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在此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观点虽然已出现于国内一些报刊及著作中,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这一时期人们还不可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去接受、领会马克思主义,因而还算不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播。

在许多人看来,“那时的零星介绍只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史”《中国现代哲学史》,十月革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深入。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4.孙中山指出:

“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

不过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

这种将来的共产,是很公道的办法,以前有了产业的人决不至吃亏。

”由此可见,当时孙中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