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9125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4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文档格式.docx

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B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

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导学号:

62160072】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C [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C [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这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故A项错误;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促进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

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收入来源

1850年前

19世纪90年代早期

20世纪初

地税、贡粮

30

32

33

外贸关税

4

23

39

捐纳功名及官职

5

其他收入累计

5.6

28

27

总计

43.6

88

103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苟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C [20世纪初,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外贸关税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

苛捐杂税比重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

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5.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D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只是加工者,不属于独立生产和销售者,故A项错误;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意思是指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材料中只提到农民把生产的产品交给厂商而没有销售范围,体现不出被卷入世界市场,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可知,农民生产所用仍是手工劳动并非西方机器生产,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村民以发包的形式加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故D项正确。

6.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战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战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  )【导学号:

62160073】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C [根据题目中时间“从1895年到1898年”可知是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并未出现大力推动工业化的现象,故A项错误;

甲午战后,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

甲午战后,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1913年张謇说: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

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

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

材料反映出(  )

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故A项错误;

由“……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可知,材料反映了为了救国图存而发展实业,故B项正确;

由“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

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可知,抵抗日本侵略仅是发展实业的一个目的,不是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8.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

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C [工人人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城市化进步缓急的指标和参考数,故A项错误;

女工数量多与妇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里“显著”一词并无前后对比,故B项错误;

20世纪初的中国,科技近代化还远未起步,女工所能从事的行业基本都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故C项正确;

政府的鼓励显然并不是上述五省当地女工数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9.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

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

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B [材料主旨与同行业的竞争无关,故A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一些本土企业之间加强了联合,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水泥公司产品应该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与海外市场的扩大无关,故C项错误;

国家的统制经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10.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在1930—1934年逐年减少,再根据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可以得出这一时期重庆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11.下面是1943年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

项目

数量

占全国比例(%)

棉纺织厂

106家

43

总资本

3437万元(法币)

49

动力设备

3641马力

51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陕西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抗战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C [材料是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发展的状况,与国家产业结构无关,故A项错误;

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与国防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以推出C项结论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不能反映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

“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A [材料中国民政府将原本属于人民的敌伪产业收归国有,体现了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故A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荣德生主张国民党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故B项错误;

材料中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企业改为国营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1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10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的数据分析可得出:

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

第二小问,应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

(2)问,分析材料一、二可得出:

条件不同:

根据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得出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