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文档格式.docx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上受降城闻笛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检测预习:
充分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相关内容,充分肯定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导入新课:
(三)朗诵全诗,配乐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在音乐声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此诗,在注释的协助下,整体感知此诗的大意和描写的意境。
三、合作交流,品读质疑。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一句中诗人为什么将“沙”比作“雪”,“月”比作“霜”?
(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这首诗是怎样将景、声、情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
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不过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达标测评,巩固内化。
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杜甫《月夜》中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习题。
学后反思:
《鸟鸣涧》导学案
课型:
新课主备人:
保继霞备课组长:
刘莉
1.《鸟鸣涧》,试背诵,理解“涧:
两山间的水沟;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的意思。
2.简介及背景资料收集。
3.回顾学习过描写春景的诗句。
二、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此诗,初步感知此诗的大意和描写的意境。
1.《鸟鸣涧》中所描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他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
2.《鸟鸣涧》一诗中明明写山的幽静,为什么又写出鸟儿的叫声
3.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中的“惊”和“鸣”。
探究:
《鸟鸣涧》中的“闲”和《记承天诗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
1.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2.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
时‘来修饰'
鸣'
,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
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使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配套练习》一二题。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导学案
新授主备人:
1.了解唐诗的精神特质,和唐诗的时代价值,领略唐诗的风采。
2.学习鉴赏类文章的写法,初步学习点评诗歌的方法。
了解唐诗的精神特质,和唐诗的时代价值,领略唐诗的风采。
学习鉴赏类文章的写法,初步学习点评诗歌的方法。
1.自查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文中所涉及诗歌的作者出处等。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理解大意。
学习课时:
1.关于作者。
胡晓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
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
当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
2.了解所引用诗歌的作者出处。
3.生字词检查。
并辔而行曜邕谪仙廛市道箓
唯唯诺诺哂然盎然胡笳君虞
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
用文章中句子回答。
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是早晨”?
3.唐诗具有哪些精神特质?
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分条概括回答。
4.唐诗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的精神特质?
锁定关键语段关键语句筛选信息。
5、倡导读唐诗对今天的时代具有怎样的意义?
分析归纳,然后回答。
四、拓展延伸,回顾总结。
结合学生学过的唐诗,适当地评点,分组实行。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从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时代去理解诗歌。
(1)在你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具有明显的“早晨”的特征?
试举例。
(2)在你学过的诗歌中又有哪些具有“下午茶”的特征?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如果不同意,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看问题的水平。
教师可适当引导,是否所有的唐诗都具有文中所描绘的特征?
唐朝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风格是否一致?
比如:
王勃、李白、李贺、李商隐。
同一诗人经历了国家的不同时期,前后风格是否一致?
杜甫。
五、达标检测,巩固内化。
练习册61也阅读文段。
《逢入京使》导学案
1.了解诗词相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自学、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2.背诵《逢入京使》,初步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和背景知识,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实行表述。
三、合作交流,品读质疑
1.体会“马上相逢”这个细节对思乡之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诗人流下了思乡的泪水,这是否为本诗增添了消极色彩?
3.深入理解“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体会诗文意境。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课堂小结
后两句诗是诗人提炼出的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双袖龙钟泪不干:
凭君传语报平安
2.岑参,唐代著名诗人,与齐名,并称“”。
3.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诗句是。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61页1---5题。
《作文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阅读:
学会捕捉灵感,猜想走进文本的世界。
2.写作指导:
学会搜集整理重组资料,勾画出心中的人物形象。
3.表达实践:
用口头交流代替书面交流。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猜想和评判的习惯,尝试论文的写作。
2.进一步区分口头和书面交流,学会用口头交流代替书面交流。
教学方法:
活动法。
以活动为依据,在活动中承载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水平。
教学过程:
1.复习式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同样是写月亮、乡愁、送别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带着自己的体验去阅读诗歌,勾画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2.本单元诗文探究。
(1)说说本单元学过的诗文,根据不同的题材实行比较探究。
学生充分讨论,充分表达,能够在合作小组和全班两个层面上实行。
[学情分析]在阅读了本单元的十篇诗文之后,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有了一定的心得。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实行思考、总结,有利于把感性的知识加以提升,获得理性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真实体验来描绘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教师点拨:
读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