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工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工艺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熟的中国瓷器多在1300摄氏度左右。
“火焰”,即烧造气氛,是决定“陶色”和“瓷色”的一种化学因素,同样也是陶瓷艺术的技术前提。
火焰,有氧化和还原两种性质。
火焰的一定性质和变化,会直接影响陶瓷制品的胎质、釉色、光泽和肌理。
例如:
同样含铜的釉,用氧化焰会烧出漂亮的绿色或青色,而用还原焰则会烧成美丽的红色;
若是含铁的釉,两种火焰烧成的釉色几乎正好相反。
所谓“白如玉”的传统白瓷,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谈论陶器烧造,人们往往把“泥”与“火”相提并论。
坯胎和釉子,是陶瓷之“泥”的基本内涵,坯胎,是用泥料构筑的陶瓷制品的形体骨架。
以烧结点为分水岭,在前称“坯”,在后称“胎”。
在变化过程中,“泥料”是造成这种统一的基础,它不仅规定了陶瓷的形态,而且规定了成“陶”或成“瓷”的趋势。
一般地说,制陶的泥料主要是含杂质较多的粘土;
制瓷的泥料主要是由高岭土组成的瓷土。
前者颗粒不匀,常含杂质,烧结后胎质粗松,不透明,具有吸水性,叩之声浊;
后者颗粒细匀,成分纯净。
烧结后胎质坚硬致密,有半透明性,吸水率极小,叩声清扬。
釉,也称釉子,是覆在陶瓷胎骨上的透明或半透明、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釉石,碾碎细炼后制成釉浆挂在成型的坯表上。
釉料熔点比胎骨要低,有较强的张性和流动性,烧结过后平匀光滑。
除耐磨、耐蚀、不渗水等理化性能外,陶瓷挂釉等于披上一件美丽华灿的衣裳,光彩照人。
2.陶瓷匠心
《考工记》所记“抟埴之工”,即陶工。
“抟埴”就是用粘土拍成陶器坯子的意思。
抟是一种最原始的成型技术,捏塑和泥条盘筑也同样原始。
以后出现的模制和轮制法,是制陶术的革命性进步。
轮制技术开启了中国一贯几千年的辘轳拉坯成型技艺传统,使圆器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式。
除圆器外,传统陶瓷器皿还有琢器。
广义的琢器,是指不用陶车拉坯成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器皿,如方行器、扇行器、棱状器或各种异行器。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
刻镂装饰是在坯体上刻画、点戳、镌镂、纹饰,也有在釉表进行刻饰的,如刻瓷;
模印装饰是成型时靠模子将纹饰印在坯体上;
堆贴装饰是用泥在坯体上堆塑,或用泥片预制成形,再贴在坯体上的浮雕纹饰;
釉色装饰即以各种有色或无色、透明或半透明、高温或低温、有光或无光的釉子直接为饰,亦有以色釉绘出纹饰的;
化妆土装饰是用细土或细瓷土制浆挂在坯体上,以掩饰胎面,并减少坯胎对外表的玻璃釉的渗吸;
彩绘后罩釉烧成的是釉下彩(如青话、釉里红、釉下五彩等),由先施釉烧成,再在釉表彩绘,并低温烧烤的是釉上彩(如古彩、粉彩、新彩、珐琅彩等)。
上述六大类装饰手法,往往彼此配合,被综合地用于陶瓷装饰。
3.瓷的发展
关于瓷器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白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就是“原始素烧瓷器”;
商代创造了青釉,发展成“原始青瓷”。
另一种观点认为成熟的、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而以前的带釉器是“高温釉陶”。
两种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的瓷器定义”。
其实,凡事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两种观点不难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原始白陶是一定瓷器因素的确切端倪(如高岭土作胎,火候在100摄氏度以上),而东汉青瓷则是瓷器因素的全面实现。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江浙一带始终是青釉器(或是说原始青瓷)主要产地。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
且南北青瓷的风格差异十分明显,已形成两大生产体系。
就釉色而言,北方青瓷中泛黄,而南方青瓷则更加青翠。
这一时期的江浙青瓷生产,有越窑、瓯窑、婺窑和德清窑四个窑系。
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
陆龟蒙曾诗赞: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所谓“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青瓷莹润之釉色的点的诗意写照。
美丽的越窑器深得宫廷赏识,以至设官督造,并以“秘色瓷”相称。
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
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白瓷对烧造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尽量减少原料中铁的成分,并要适当地把握火焰。
河北邢窑于初唐崛起,以生产光素大方的白瓷而与越窑齐名。
白瓷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故成时尚。
一时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另外,用颜色釉、釉下彩和绞釉纹胎来装饰瓷器,也是唐代的成就,它们为后来的陶瓷装饰开辟了新路。
于汉代铅釉陶发展而来的“唐三彩”,鲜明而典型地反映了唐代雍容博大、清新华灿的时代风貌。
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
五窑之中,汝窑、官窑和哥窑都是继续窑衰微后而一贯青瓷传统的官家窑场。
汝窑(河南临汝)瓷多为素器,土脉细润如同胴体,釉质莹泽,厚若堆脂,棕眼(釉中的微气孔)并巧露铜色胎骨最佳,以粉青为标准色。
官瓷共同之特征:
釉厚过胎,釉层有微小如珠之气泡攒聚(素称“聚沫攒珠”),釉面有自然天成之裂纹(素称“蟹爪纹”);
器口或棱线处釉薄而微露泛紫之胎色,器足无釉呈铁红或铁褐色(素称“紫口铁足”)。
哥窑,窑址迄今未发现。
据传,南宋时有章氏兄弟均善烧窑,生一生二同在浙江龙泉各主一窑。
生一所造,即为哥窑。
传世哥瓷一般呈“紫口铁足”之像,釉厚湿透,釉面润泽如酥,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纹或呈细密之“百圾碎”,裂纹多呈红黄色(俗称“金铁线”)或黑紫色。
龙泉窑(亦称“弟窑”)虽未在五大名窑之列,却以几抵厚釉之极限的“梅子青”等,穷尽碧玉般釉色之美。
钧窑(河南禹县)亦属青瓷系,其出品特别发挥了原料内铜元素即还原气氛的随即变化,生出亦青红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天成之美。
钧窑的突出成就在于以多色釉的创造,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
定窑(河北曲阳),以烧造白瓷为主,称为“白定”,兼烧色釉及白釉剔花器,依颜色有红定、紫定、绿定和墨定等色釉器。
定窑的成就以刻、剔、印的装饰最为突出,使素白瓷的单调品质为之一变。
另外,镶铜或金银于器物“芒口”(因扣烧而形成的粗涩的口沿),有美用兼得之巧妙。
白定釉色乳白,比邢白瓷更有类玉感。
蒙元统治者崇尚白瓷,青瓷逐渐衰落。
白瓷的突飞猛进,引出了元明清彩绘瓷日占上风的新格局。
首先是釉下彩绘青花瓷的猛然崛起,继之,名成话的青花斗彩和填彩、清康熙的古彩、雍正的粉彩和乾隆的珐琅彩等一一登场。
颜色釉一路,一元代釉里红为开启,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若彩练横空,气象绚丽。
二、铸锻工艺
1.青铜文明
中国古代通称金属为“金”。
所谓“五金”,指的是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及其制品。
中华铸锻工艺的成就,主要得之于对五金的驾驭。
金,最初指铜或铜器。
人类用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所用为天然红铜,故史称“红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
冶铜铸锻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包括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青铜,实为铜锡合金,因色呈灰青而得名。
它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的特点。
铜锡原料不同比例配合,会使铸器具有不同性能。
铸器工序有炼铜、范模、合范、浇沦和修饰等,其中以范模制作最为关键。
三代铸器多用合范法,先将泥模翻成泥或陶质的外范和内范,再将它们拼合起来,然后往内外范之间的空隙中注入铜液,冷凝后即形成器壁。
由模子转移到外范上的纹饰和文字,进而转印到铜器的外壁。
这是古代中国具有文明特征性的一种技艺。
对古人而言,青铜器的人文政治意义远出于技艺价值。
著名的“问鼎”故事,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古史记载,铸九鼎象征天下以后,历经商周,都视之为传国之宝,得九鼎即受命得天下。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楚庄王侍强势于洛邑向周王使者问九鼎大小轻重。
“问鼎中原”,从此成为夺取政权的代称。
显而易见,铜鼎是象征王权、揭示礼乐制度的最重要的一种礼器。
它和其他青铜礼器统称为“彝器”,即意为“常宝之器”。
超越日用的神圣社会意识形态意义,使这类铜器每每以超人的尺度、雄厚的造型、精繁的纹饰和严正的铭文傲立世间,令人感到一种神秘狞厉的威力和崇高峻峭的美。
商周青铜器有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品种多样,形制丰富,功用区分明显。
青铜纹饰气象万千,有拟兽式的饕餮、夔龙、夔凤、鸟、蛇、牛、虎象、蝉、龟和鱼纹等;
有几何式的云雷、四瓣、圆涡、方格、垂鳞和瓦纹;
有拟人式的人面、饕餮食人纹;
还有像牺首、兽形钮一类的立体装饰。
与原始时期的自由和两汉时期的飘逸相比,商周图案格式显得凝重拘谨。
但它以变化统一的关系结构和回转交错的形态特征,初奠了那个充满中国文化精神以致千古延续的“S”形的普遍结构范式。
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的理性精神和审美理想,日益冲淡了神秘凝重的原始宗教气氛,赋予青铜艺术以崭新的美学品质。
浑铸、分铸和失蜡铸造法的综合使用,以及刻画、焊接、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新加工装饰技法的运用,使青铜器形制与装饰上的奇构巧思如虎添翼。
面向日常实用的价值取向、针对实现生活的艺术表现、趋于写实灵巧的造型形态、日益明快活泼的审美风格,是这个时期青铜艺术的共同趋势。
战国后期,奇巧华美的风格在金银错等镶嵌的器物上得到特别的发展。
至汉代青铜器多朴素无华,着重于日用器皿的发展,如灯、炉、奁、壶、洗、镜的产量都很大。
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嵌松石铜壶和规矩镜等精美的作品,代表了汉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被称作“幻镜”的西汉透光镜,尤其中国人的智慧。
其原理直到几年前,才被中国研究人员揭开。
由汗而下,唐代极盛的铜镜,明代的宣德炉和景泰蓝,清代的铜胎画法郎,都在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华铸锻工艺的发展。
2.黑金铁器
“黑金”,就是铁!
黑色的旋风,席卷中华大地,带来了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铁器时代”!
吴国剑匠干将和莫邪用铁锻造的利剑,从此成为剑中珍品和制剑楷模。
铁器至少在春秋前期已经出现。
战国时期,铁器以它优越的实用性能,首先在生产工具领域全面地替代了青铜器。
铁制工具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木作、雕镌、髹漆等其他工艺门类的发展,还为人们输入了造物制器的新观念——朴形实用。
这种观念在冶铁制器领域一直延续,铁器因此少有矫饰,而多呈美用兼得的浑朴形态。
铁器于汉代广泛地进入日常生活,铁制的锅、灯、镜、顶针、剪子和菜刀等日用品已成为市场上的商品。
主要用于审美或纪念的铸铁艺术,在唐宋时期成就斐然。
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铸件,首推五代李云铸造的沧州大铁狮。
湖北当阳玉泉寺的13级北宋铁塔,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铁塔,这些特大型铸件,显示了当时造范和合铸技术的高明。
当代观赏性锻铁工艺,以安徽芜湖铁画为著。
3.金光灿烂
黄金和白银有美丽的光泽色质,还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锻箔抽丝,将它们的美丽转化成装饰和品物之美。
从包金银到金银错,汉以前的金银工艺多表现为装饰形态,纯粹的金银器物所见不多。
金银工艺是唐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据文献记载,当时有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