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81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讲稿(2).docx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与在座同志就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分享一些学习体会。

一、四中全会《决定》诞生的时代背景及深远影响

这部分我讲四个要点:

第一,要深刻把握四中全会主题的科学内涵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名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有同志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前一句好理解,而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管在六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了,但细抠起来自己还真讲不太清楚。

要学好全会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是这样阐释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有同志可能会说,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命题,对处在比较高的领导层的干部肯定很重要,而我们这些中基层干部,主要是干活的,有必要花很大功夫去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

大家都很熟悉已成为经典名剧的《亮剑》这部电视剧里,李云龙和孔杰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曾反复吟咏的那两句话: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陈澹然。

意思是说,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也看不到;不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也处理不好。

我们每个人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所负责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一部分。

要做到“两个维护”,和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一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包括把准政治方向、坚持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

总之,要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

因为,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要求的差别,最主要就体现在政治水平的差别上。

看你是否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是作为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对这一命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做到学懂弄通,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自觉服从大局、配合大局,成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

第二,“两个奇迹”和“十三个显著优势”

不久前,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我们却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两大奇迹。

也就是第一次写进四中全会文件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从全国解放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后的1952年到2018年,我国GDP从679亿元跃升至90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跃居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第一、外汇储备余额第一、高铁里程第一。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而新中国70年巨变的震撼之处在于,我们做为有近14亿人口,比此前崛起的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而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

以如此大的规模跑出如此快的速度,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变化,称之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实至名归的。

但这一奇迹的震撼人心之处还在于,中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了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现了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在西方的现代化学说中,有一个著名的“亨廷顿悖论”:

就是“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荡。

”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法国有个叫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家也在他《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突然发生停滞、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

因为长时间的、无间歇的高速发展,往往使发展中产生的各种不平衡和矛

盾得不到及时调整或“消化”,就会逐渐累积成为阻滞增长、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旦遇到意外因素干扰,经济

出现停滞或下滑,就可能引发强烈的社会震荡和政治危机。

有人曾用“压缩胶囊”来形容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

飞速跨越的历程,各种矛盾与问题不断积累,如同压缩在一个胶囊之中,随时可能爆炸。

更何况,以中国的体量,哪怕是一点小问题,乘以一个庞大的基数,也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辉煌的“发展奇迹”背后,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稳定奇迹”:

经历复杂而又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过程,我们保持了社会秩序的长期总体稳定。

在这一过程中,即便经历了一些波折,包括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那样短暂的局部动乱,但中国在4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总体上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稳定局面。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的恶性案件发生率在世界大国中最低。

很多来访的外国人都感慨地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能这产生这两大奇迹?

就是因为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位外国学者在对中国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中国政府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秘诀”。

正是这样的中国奇迹,令人民充满自信,让世界刮目相看。

无可争辩的事实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总结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

包括党的领导的优势;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民族团结的优势;经济制度的优势,文化制度优势;民生和社会保障的优势;改革创新的优势;吸引人才的优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势;“一国两制”的优势;对外开放、自主和平外交的优势。

这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中国能够出现“两大奇迹”,和其中每个方面的作用都分不开。

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第三,三个“第一次”的历史和时代大背景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全国解放后,我们建立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发展历程。

因为我们党是搞武装斗争起家的,对如何执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验,只能从全面学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

那是唱响中国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后来我们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病,但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又走了很大弯路,甚至被政治野心家所利用,发展到文化大革命那样“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等的十年浩劫。

但我们党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我们党可能会犯错误,但我们也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改正错误,而不是向西方国家那样要出现政权更迭或政党轮替。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的是邓小平同志。

促使他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坍塌了大半边天的惨痛教训。

他提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解决不了,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都不可能有效地前进。

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划了具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

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邓小平认为,这是检验党和国家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的三条标准。

对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邓小平提出了四条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

“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第三,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影响。

”封建思想有时同资本主义思想又互相渗透,因此,也不能丝毫放松肃清影响。

第四,扎实有序地稳步推进。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方针必须坚持,但是,方法要细密,步骤要稳妥”。

他在1992年提出:

“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

型的制度。

”邓小平同志为制度建设确立的这些目标和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当时他充满豪情地说: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那一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思想都郑重地写入大会报告。

其中已包含了这一尚未形成的科学命题的思想精髓。

而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习近平说:

“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

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

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

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因此,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

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三中全会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336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

336项任务都已经得到了落实或者进一步落实当中。

对于如何推进总目标达成,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不同场合,谈到五点要求:

一是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