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16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docx

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情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思

2019-2020年沪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乡

情:

唱——放牛山歌》第一教时教案附教学流程图反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四川民歌《放牛山歌》。

《放牛山歌》是一首节奏活泼旋律明快的歌曲。

具有民族特色的衬词展现了四川民歌的特色。

知识点的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理性的知识点要以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牢固地掌握新的知识,巩固久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运用多种游戏方式进行音符时值的系统复习巩固,旨在寓教于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1.学唱四川民歌《放牛山歌》

2.活动与创造:

按顺序拍击节奏为歌曲《放牛山歌》伴奏;听听拍拍

【教学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放牛山歌》,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以及高亢的音调、自由的节奏,体验它浓郁的地方特色。

2.在音乐游戏、感受体验、乐器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唱歌曲,并巩固音符时值概念,体会各种节奏的韵律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为先,初步学唱歌曲

2.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音符时值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画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各地春天美丽的风光,

2.观赏四川美丽的风景。

(由《太阳出来喜洋洋》背景音乐)

说明: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感受祖国美好风光,四川的人文环境,导入添画春天的游戏。

 

二、复习巩固各种音符的时值

(一)游戏:

添画

1.分组在画板上在蝴蝶和花瓣上添上合适的音符

2.分组展示添画成果并评述

游戏要求:

蝴蝶身体上、花蕊上的音符时值和蝴蝶翅膀上、花瓣的音符时值总合相同。

蝴蝶身体上的音符和花蕊的音符部分由老师设定部分由学生自己设定。

说明:

本环节在游戏中复习巩固不同音符的时值概念并辨清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互相评述的同时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

 

(二)山谷回声(听听拍拍)

 1.师生呼应拍击

2.学生自由创作节奏游戏

说明:

由于这首民歌旋律比较自由,学生比较难以掌握,所以在学歌曲之前通过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场景等活动,来体验歌曲情绪、熟悉歌曲旋律。

在合作表演环节,学生可以分成几组,按照个人喜好可以分成形体表演、乐器伴奏、拍击节奏等几组合作表演歌曲,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感受歌曲情绪。

在为歌曲伴奏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各种音符的时值。

教师示范可以用创造与活动中的练习2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范例进行自编节奏的创作。

 

三、学《放牛山歌》

(一)感受歌曲情绪

1.拍一拍:

跟着歌曲伴奏音乐自由拍击节奏。

说出拍号。

2.用拍手跺脚为歌曲伴奏。

3.听范唱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说明:

歌曲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通过情绪的感动来感动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环节是歌曲技能练习与歌曲教学的连接环节,既是技能操作又是歌曲教学的准备部分。

在节奏练习中感受歌曲的情绪。

 

(二)了解歌曲内容

1.再听范唱,讲述歌曲描绘的情景。

2.找一找歌曲里面的衬词,并读一读、唱一唱。

3.师生对唱,老师唱歌词,学生唱衬词。

说明:

民歌的特色就在于它特有的节奏、旋律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词,山歌歌词的独特之处就是衬词的运用,不同的地区山歌的衬词各不相同,所以在这里可以从歌词的衬词着手歌唱教学,可以熟悉旋律、体会衬词给歌曲带来的地方特色。

同时在这个环节里还要解决四川土语中常用的字“啥”(音sa),它并不是衬词,而是四川土语中经常会出现与句末的语气词,这个字使歌曲更显出浓郁的四川风味。

 

(三)学唱《放牛山歌》

1.用lu哼唱旋律。

2.分小组用口琴帮助学习歌曲旋律。

3.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

4.轻声读歌词

5.运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师生对唱、分段演唱、小组接唱)

6.全班齐唱歌曲《放牛山歌》。

说明:

本课的目标是初步学唱歌曲,所以在本环节中通过各种哼唱、跟唱、读词、对唱、接唱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解决歌词演唱的难点,熟悉歌词和旋律。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演唱整首歌曲。

 

四、课堂小结

【教学流程图】

复习音符时值

导入

初步学唱歌曲

 

人文渲染

激发兴趣

情感为先新授歌曲

寓教于乐巩固旧知

添画

山谷回声

学唱歌曲

熟悉歌词

感受情绪感受情绪

 

表现

体验

感受

巩固认知

编创体验

 

 

【课后反思】

《放牛山歌》是一首具有典型山歌特点的四川民歌,节奏自由、情绪欢快、曲调高亢。

这首歌曲是本学期新编进入教材的一首歌曲,与上次同一单元的《割草》相比较篇幅稍长一些,但是朗朗上口,比割草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本课教学更加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各种音符时值的复习巩固,由于单纯的乐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添画、山谷回声等游戏进行音符的复习巩固,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寓教于乐。

在《放牛山歌》的初步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山歌的特点是节奏自由、豪放,所以整首歌曲往往会给人以不很工整的感觉,在教学中要注意歌曲的自然分段,本课在歌唱教学和拍节奏练习中就把歌曲分成了三个小段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歌曲节奏自由的特点和感知乐句乐段的区分。

附送:

2019-2020年沪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备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民族花朵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听赏傣族舞曲《孔雀舞》,引导学生感受傣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来了解傣族的风情,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生能用优美的歌声演唱《金孔雀轻轻跳》,以表达傣族儿童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3.欣赏《民族舞曲联奏》,感受表现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蒙族、汉族五个民族的不同音乐形象及各民族音乐的特点。

4.指导学生用甜美热情的歌声表现布依族儿童幸福快乐的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律动创编《美丽的小孔雀》掌握孔雀舞的动作要领,并能跟随音乐自由表演。

2.引导学生从生活音响中感知、认识十六分音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风土人情的资料,感受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通过游戏《孔雀开屏》,培养学生灵敏的听觉,能听辨唱名,唱准唱名。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孔雀舞的基本特点,学会孔雀舞的几个基本动作,能随着音乐自由组合并进行表演。

2.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节奏和方法来创编旋律,并能配上适当的舞步边唱边跳。

3.认识十六分音符,会拍含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第一单元课时建议

第1课建议用3-4课时完成

第一教时:

听《孔雀舞》;玩玩:

小小傣家人

第二教时:

唱唱《金孔雀轻轻跳》;练一练

第三教时:

学跳孔雀舞;玩玩《傣家情》

第四教时:

游戏《孔雀开屏》;创《美丽的小孔雀》

第2课建议用3-4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

听听《民族舞曲联奏》;创:

听听做

第二教时:

玩玩《大钟和小钟》;学:

十六分音符;

第三教时:

学唱《布衣娃娃爱唱歌》;玩玩《爱我中华》

音乐乐园建议用1-2教时

第一单元民族花朵

第一课听——《孔雀舞》

【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

主要内容是欣赏《孔雀舞》,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的特点,了解孔雀舞的动作要领。

《孔雀舞》是一首根据傣族民间乐曲改变的民间合奏曲,乐曲由引子——A段——B段——A1段构成。

乐曲通过抒情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了傣家竹楼的美丽景色,以及傣族儿女闻乐起舞的景象。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音响细微变化的敏锐感觉,把听辨与感知和音乐的情绪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听听和玩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变化,体验两段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感觉,从而在听辨音乐情绪的基础上为乐曲配上合适的动作。

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喜爱音乐。

【教学内容】

1.欣赏:

《孔雀舞》

2.玩玩:

小小傣家人

【教学目标】

1.欣赏傣族舞曲《孔雀舞》,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学小孔雀”和“请到傣家来做客”的音乐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中的情绪变化,了解孔雀舞的动作要领及傣族的风土人情。

3.通过“小小傣家人”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傣族音乐的风格,在正确辨别乐曲的情绪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及辨别乐曲中情绪的变化,能在音乐中想象和描绘傣族人舞蹈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律动《爱我中华》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听音乐边拉手一起跑步跳入教室,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可以即兴的带领学生跳一些简单的集体舞动作。

说明:

本教时是开学第一节课,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彼此可能都有一些生疏。

通过律动《爱我中华》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拉近距离,感受彼此间的友谊,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拉开了第一单元:

民族花朵的序幕。

 

二、欣赏《孔雀舞》

(一)完整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特点。

(二)复听乐曲第一段:

学学小孔雀

1.介绍孔雀舞

方法:

教师可以自己或请学生示范几个孔雀舞的简单动作,请学生想想:

小孔雀在干什么?

2.造型模仿

方法: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出示一些孔雀舞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二个造型进行模仿。

并请学生想想:

小孔雀在跳舞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即兴表演

要求: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在教室中创设情景并表演小孔雀的各种造型。

(三)复听乐曲第二段:

请到傣家来做客

1.学生边聆听《孔雀舞》第二段音乐边看图片,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来介绍傣家风情,让学生在感受第二段乐曲情绪特点的同时想象傣家美丽的风光。

2.学生跟着音乐学傣族儿童过“火把节”、“泼水节”,再次感受乐曲第二段欢快、活泼的情绪。

说明:

乐曲共有三个部分,一开始区分可能有一点困难。

通过分别聆听第一、第二段音乐及学学小孔雀的造型和“请到傣家来做客”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及特点,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风土人情的愿望。

 

三、完整表演《小小傣家人》

(一)完整聆听,学生按照每一段音乐的情绪选择表演内容

(二)学生自由组合,按音乐的顺序出场表演

说明:

通过再一次的完整聆听,使学生对乐曲有了整体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段乐曲的情绪选择表演内容进行表演。

 

四、课后拓展

要求:

指导学生通过上网、书籍、传媒、音像等各种资料收集来了解傣族的风情,下节课在课堂中交流。

【教学反思】

音乐是动态的音响艺术。

从动觉切入是最易被儿童接受的学习音乐的方式。

因此本课在完整聆听乐曲的基础上结合学学小孔雀和请到傣家来做客的活动将乐曲分段欣赏。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A段和B段不同的情绪,同时在“小小傣家人”的过程中,结合傣族风土人情的介绍帮助学生感受傣族音乐的风格,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在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小小傣家人的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后再一次的完整聆听,笔者认为此次的聆听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乐曲是否完整会直接影响到欣赏者对乐曲的理解及想象。

因此,完整聆听是合理安排表演内容的基础。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作出冷静的分析和果断的调整。

第一单元民族花朵

第一课创——《美丽的小孔雀》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上海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主要内容是学跳孔雀舞和律动创编《美丽的小孔雀》。

由于孔雀舞是傣族代表性的舞蹈,而且孔雀舞的舞蹈动作也较为复杂和难学。

因此,在本课中由欣赏到入,将模仿象脚鼓的鼓点的节奏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旋律的节拍、感受傣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