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8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6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儿心理学教案.docx

第一章婴儿心理学概述

(理论8 课时)

[知识点提示]

初步了解婴儿心理学的科学实质,知道婴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能够解释婴儿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概念。

[重难点提示]

1.婴儿心理学的学科价值

2.婴儿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婴儿心理学研究对象

婴儿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那么,婴儿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

婴儿心理学与“婴儿”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目前国际上对婴儿年龄范围的界定和理解还存在许多分歧。

一、不同学派划分婴儿期的观点

1、“0-1岁”说。

婴儿指1岁前不会说话的儿童,而只要1岁后会说话了就不再是婴儿了。

这一观点在欧美各国心理学界是最为传统的说话。

20世纪70年代,查普林(J.CHAPLIN1976)<心理学词典>和里博(A.REBER1985)<心理学词典>中均把婴儿期定为”生命的第一年”。

2、“0-2岁”说。

传统的观点束缚了婴儿心理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有研究者认为婴儿包括从出生到2岁前的儿童,

并对0-2岁范围内的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见沃尔曼(B。

WOLMAN,1982)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手册》和黑斯与坎普斯(M。

HAITH,J。

CAMPOS,1983)主编的《婴儿和发展心理生理学》中。

3、“0-3岁”说。

持有这一观点的心理学界认为,婴儿是从出生到3岁的儿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持这个观点,反映了当前

婴儿心理研究的进展。

当研究普遍将婴儿理解为0-3岁时,原来很多

在2岁处嘎然而止的研究终于有了“下文”,特别对婴儿思维、认知策略、语言交流、情感发展、个性特征等研究更是得以深入。

见奥索夫斯基(OSOFSKY,1987)主编的《婴儿发展手册》和墨森等(P。

MUSSEN,1990)编著的《儿童发展与个性》一书中描述。

二、婴儿期的定义

弄清楚婴儿这一概念的确切年龄界限,是很重要的。

孟昭兰认为界定婴儿期应从下述心理结构子系统的转折来看:

1.身体系统的生长与成熟,达到摆脱成人的携带、能独立地移动自身位置,去实现随意活动。

2.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达到神经细胞数量增长和神经联结构造基本完成,保证婴儿随意运动的实现;脑的功能区域的划分和成熟。

3.言语能力发展,初步掌握语法规则,保证基本生活所需的口语理解与表达。

4.认知能力发展,达到在表象记忆水平上、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操作。

5.自我的发展,达到把自己与外界、他人区分开来。

6.情绪的发展,基本情绪的各类品种已具备。

7.个性发展,个体稳定的气质特征明显定性和性格倾向的初步显露。

8.社会性发展,通过依恋成人与他人交往保证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上述8个方面发展有先有后,相互连接又参差不齐。

因此并非

在同一天达到,但总体上在2-3岁均可实现。

因此婴儿期确定在0-3岁较为妥当。

三、婴儿心理学研究对象

婴儿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从0-3岁的儿童的和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婴儿心理学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三个“WWW”,第一个W指what(是什么),即婴儿心理发展过程的特征与模式;第二个W指when(什么时间),婴儿心理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第三个W指why(什么原因),对心理婴儿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婴儿心理学的学习内容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趋势与基本规律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

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二、儿童各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我们知道:

婴儿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婴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体现在婴儿心理发展呈现出年龄特征,具体理解为:

第一,婴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婴儿心理的年龄特征。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婴儿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

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倒退。

第二,婴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婴儿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三.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婴儿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速度不同。

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

四.影响心理的各种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实践活动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努力因素等。

其中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因素起着决定作用。

1.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遗传因素就是指从自己父母的遗传基因中获得的生物特征。

它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物质前提。

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

一方面,通过素质影响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家长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发扬遗传素质中的优势,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2.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个别差异。

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多,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其中家庭、邻居、亲友、公共娱乐场所、市场、商店等等,影响最大。

特别是家庭,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的气氛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都无不影响着孩子的理想、志趣和性格等。

由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更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意从零岁开始就给婴儿的大脑以适应的信息刺激。

3.实践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使心理得到发展的,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心理的发展。

游戏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也是一种学习。

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发展智力、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熏陶感情、塑造个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迅速而良好的发展的。

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所以,家长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孩子开始游戏活动,使他们的智慧之花,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得到尽情开放。

4.主观努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先天的良好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发展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发展,并转化为现实性。

这个转化过程离不开孩子的活动和主观努力,体现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上。

第三节婴儿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婴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学派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

1.婴儿心理学早期研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并编写了第一本以儿童年龄特征为基础,系统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

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儿童特点并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与教学原则。

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在他看来,儿

童心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

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

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提出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

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

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盛行,对了解儿童心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人类的表情》(1872)则进一步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

达尔文不仅从种系演化的途径研究了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也从个体变化的途径研究了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他认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并揭示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

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就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2.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地作用。

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继普莱尔后,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于20世纪初首次用问卷法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态度、兴趣等作了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儿童研究运动,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法国的心理学家比纳(A.Binet)首创用智力量表进行个体差异鉴别,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提出了婴幼儿发育常模,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建立的儿童情绪的条件反射理论等,都对学科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贡献。

二、婴儿心理研究的特殊方法与技术

由于受婴儿自身发展的制约,除了一般研究方法之外,婴儿心理研究还有一套特殊的方法。

1.有意义自然反应法。

从婴儿有意义的反应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同时也能看到外界事物对

婴儿的作用与意义。

常用的婴儿自然反应主要有:

视崖反应、抓握反应、视觉追踪、回避反应。

2.偏爱法。

偏爱法主要运用了视觉通道,因而又被称为

“视觉偏好”。

通常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