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导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赫尔姆霍茨:
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费希纳:
通过改变刺激的物理属性来观察人的心理反应
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
✓生物学背景
达尔文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遗传、环境、个体差异、适应
4.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主要学派
(构造主义,功能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詹姆斯、杜威
受进化论的影响
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1896年)
弗洛伊德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格动力:
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行为主义(behaviorism)(1913年)
华生;
斯金纳(间歇强化)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个体行为不是遗传决定而是受环境影响学习到的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完形心理学(1912年)
韦特海默;
柯勒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由多个反应形成整体
✓人本主义(humanisticpsychology)(1960年代)
马斯洛;
罗杰斯
人性本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现代心理学的7大观点
生物学观点:
研究行为与大脑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论):
把行为看作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驱使的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论):
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
人本主义观点(人本论):
强调个体内在的作出理性抉择的能力
认知的观点(认知论):
强调影响行为反应的心智过程
进化的观点(进化论):
把行为看作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
文化的观点:
探索行为及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含义
6.三种神经元的作用
感觉神经元:
感受器
接收感觉器官的信息将之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中间神经元(联结神经元):
加工信息,传导神经冲动,只在脑和脊髓中
运动神经元:
反应器
把脑和脊髓的指令传达给身体组织
7.神经系统的构造
8.小脑和边缘系统中各脑成分的特点及功能
小脑:
左右两个褶皱的半球
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非言语的学习和记忆
边缘系统:
杏仁核:
影响攻击和恐惧
海马:
与记忆有关
9.左右大脑的分工与合作
a.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各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
由此观之,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
b.在神经传道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之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互作用:
运动区:
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视觉区与两眼的关系:
左半球视觉区管两眼网膜的左半,右半球视觉区管两眼网膜的右半
听觉区:
共同分担管制两耳传入之听觉讯息
c.两半球之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d.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非各自独立,两者之间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之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结得以达成。
10.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
含义: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体验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量)
测量方法:
探测作业或称觉察任务(如听力测试)
心理测量函数:
表示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
的曲线(S型曲线)
无觉察部分觉察完全觉察
✓差别阈限
刚刚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
ΔI/I=K
ΔI-差别阈限;
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
K-常数
韦伯常数:
数值越小说明能够觉察到的刺激之间的差异越小
11.感觉适应与视觉后象
感觉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降低或提高)
视觉后像:
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多为负后象
12.颜色的基本属性与声音的基本属性
✓颜色的基本属性(视觉的心理属性):
亮度:
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人眼所发生的效应—强度
色调:
对光波的颜色体验—波长
饱和度:
颜色感觉的程度—纯度
✓声音的心理维度
音高:
声音的高低——频率(单位时间内周期振动的次数)
响度:
声音的物理强度——强度(振动的幅度)
音色:
复杂声波的成分——纯度(是否单一频率的周期振动)
13.颜色视觉理论
✓三色论(杨-赫氏理论)
三种颜色感受器:
红、绿、蓝
缺陷:
无法解释颜色负后象和色盲的成对缺失颜色识别
✓相对历程论(海林)
所有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三种锥体细胞)
每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立成分:
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
14.感觉和知觉有何不同?
用“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来解释知觉的全过程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使感觉富有意义
依赖于外界客体——自下而上的过程
也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知识——自上而下的过程
15.知觉的5大特征
知觉的相对性——图形与背景是相对的:
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反映了知觉的模糊性:
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系统对知觉刺激具有相当的选择性
在心理反应上的表现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采取的角度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对同一知觉刺激,如果观察者选取的焦点不同,即可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象模式的改变而改变
知觉的组织性——知觉对感觉性资料的有系统、合乎逻辑地选择处理历程
16.人为什么会有深度知觉?
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以视觉为基础,以环境中视觉刺激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为现实资料,加上个体已有的经验,对整个情境所做的了解与判断
17.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类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还是一系列单独的阶段?
强调经验和学习的研究者:
将发展看作是缓慢而连续的塑造过程
强调生理成熟的研究者:
将发展看作一系列由基因预先决定的
阶段或步骤
18.稳定性与变化性:
早期的人格特质是一成不变的还是随环境的变化会有本质性的变化?
人生最初2年的发展无法准确地预测个体最终的人格特质
有些人格特质(如气质),比其他特质(如社会态度)稳定
我们的某些方面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19.依恋研究:
洛伦茨的印刻研究;
哈洛的猿猴实验
洛伦茨的研究:
印刻(imprinting):
一生不变的永久性行为模式
人类的婴儿会对那些对自己的信号进行持续和适当反应的人形成依恋
哈洛的猿猴试验
与母亲温暖而柔软的身体接触是舒适感和安全感的源泉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爱的三个变量:
接触,运动,玩耍
20.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Y)
通过感觉(看,触摸,咀嚼,抓握)和运动感受世界
客体恒常性(objectpermanence):
理解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Y)
缺乏守恒的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1Y)
心理运算:
开始逻辑思维,如推理
逆向思维:
明白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
守恒(conservation):
在心理运算中揭示事物的不变性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1Y以后)
思维抽象符号化(三段论):
所有的X是Y;
Z是X;
所以Z是Y
2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每个阶段都出现一个主要矛盾或危机
1岁
信任?
不信任
2-3岁
主动?
羞愧,怀疑
3-6岁
独立进取?
退缩内疚
6岁-青春期
勤奋?
自卑
青年期(-20岁)
自我统合?
角色混乱
成年期(20-40岁)
亲密?
孤独
中年期(40-60岁)
爱心关怀?
颓废迟滞
老年期(60岁以上)
完美无憾?
悲观绝望
2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morality)——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由行动的结果决定
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由他人的期望、规则和一般是非标准决定
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
道德思维受道德原则的指导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学习理论
顿悟学习
方位学习
潜伏学习
观察学习
24.经典条件反射的6大规律
a.获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射的过程叫做~~
b.消退(extinction)与自然恢复(spontaneousrecovery)
消退的含义——当条件刺激出现之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时,对条件刺激作出的条件反射则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消失,称为消退
自然恢复的含义——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反射在没有进行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重新匹配时,仍会重新出现,称为自然恢复
c.刺激泛化——将条件反射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过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的泛化
d.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e.厌恶性条件反射——以对有机体具有消极价值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消极价值:
引起个体痛苦或使个体厌恶的刺激
f.二级条件反射——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二级条件反射。
不需要具有生物力量的无条件刺激的帮助
25.经典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临床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药物酒精成瘾,恐惧症,地震后心理援助,免疫系统
强烈的情绪
恐怖电影中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