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4697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Word文档格式.doc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第2章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

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

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

人们研究科学发明新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

因而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

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

当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

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

在20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基本上是独立地发展。

现代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创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呈现出科学与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技术操作的成分和难度加大。

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技术开发活动中科学探索的成分和难度增加了。

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

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

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

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三、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还表现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期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些统和并举。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甚多,且有较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大技术”。

2.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在纵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

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