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五节班主任如何评价学生Word格式.doc
《第五章第五节班主任如何评价学生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第五节班主任如何评价学生Word格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从学生发展的观点来看,一时的学生评价并非“盖棺定论”。
然而,反观实际学生评价却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表现为:
1.因“分”评价。
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并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
认为优等生就是“理想的、有希望”的学生,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
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成了“差生”,就是没有前途与希望的,因而给予冷落、讥讽与歧视“,×
×
是班上最笨的。
”“你的成绩这么差,将来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倒倒垃圾,捡捡破烂。
”有个别教师还明示学习好的学生不要和成绩差的学生搅和在一起,要与他们划清界限,使分数低的学生抬不起头来。
2.以“是否听话,顺从”为标准评价学生,片面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而无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有些教师当学生提出与其不同的见解时,就对学生嚷:
“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
”“照我的话做就行了!
”“别问这么多为什么,就你爱钻牛角尖!
”一旦发生争执,就对学生吼:
“我就不信管不了你!
管不了你,我就不当这个老师!
”“今天我要叫你看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
3.因“财”评价。
部分教师为了个人私利,奉行“家长给我多少好处,我就给你孩子多少惠顾”的因“财”评价原则。
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且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在教育上给予更多的参与机会,评价时带有更多的鼓励与激励的话语;
而对那些来自社会低层且与自身无多大利益关系的学生,关爱要少的多,评价他们时也是贬抑为多。
4.偏袒评价。
一些教师常常对不同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不同的对待,同样的不良行为由“差生”作出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大,而由“优生”作出往往会轻易地得到谅解。
另外,对优秀学生、听话的学生、“关系户”学生和干部子女常存有偏心,处理学生间矛盾时常常袒护他们。
5.固着评价。
所谓固着评价是指教师常常用固定不变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总认为是好学生,差学生不会变好。
尤其是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出优秀学生才能解答出的难题或考试取得高分时,或后进生一旦做了好事时,教师竟无端猜疑:
“这是你自己独立做出的吗?
”“你考试没有作弊吧?
”“他也会做出这样的好事?
”而后进生一旦有了过失,就往往翻老帐,以过去痛苦的教训来强化当前的问题,证明其劣根性之久远,说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挑错评价。
有些教师总是把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学生”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学生做比较,张口闭口“你这一点不足,那一点不够”。
还有些教师只允许学生从早到晚伏案苦读,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良嗜好”,一旦发现学生阅读休闲书刊、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打闹玩耍,教师就气不顺,莫名之火顿生,横加批评指责,或者把玩兴正浓的学生叫到教室,说:
“就你们知道玩,玩就把自己的前途玩没了!
看×
整天学习,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7.妄加评价。
妄加评价是指教师无事实根据、轻率地对学生下“智力有问题”、“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负面评价,随意地把“学业失败者”、“天资愚笨”、“性情懒惰”乃至“品质低劣”的标签贴在某位学生身上,扭曲学生的自我意象。
8.冷嘲热讽式评价。
上课时,有些学生反映快一些,抢着说话,有的教师张口就说:
“瞧你聪明的,怎么当不了爱因斯坦?
”“数你聪明,没人把你当哑巴!
”若是学生反映迟钝,就说:
“榆木脑瓜,连牛都学会了,你怎么就不开窍?
”“你吃了猪脑啦?
9.谩骂式评价。
有些教师看见学生上课打瞌睡,骂学生是懒虫,懒骨头,甚至懒猪,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来,骂学生是笨蛋,蠢货,等等。
10.“完人”式评价。
“完人”式评价是指一些教师以“完人”自居,居高临下地评价学生:
“你们还小,不懂事,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要多。
”在教育行为上表现为不能放手让学生组织或参加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
教师虽是出于关爱与责任之心,但实际上是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它带给学生的信号往往不是“我不爱你们”而是“我觉得你们不行”、“你们能力差,离不开我的保护”、“我不信任你们”。
二、学生评价偏差的原因分析
诚然,学生评价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其偏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学生评价主体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人格素养、学生观、业务水平以及其心理素质等因素却是造成学生评价偏差的主要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有:
1.追逐利禄
追求正当合理的功名利禄本无可厚非。
但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理应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培育天下英才为乐、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以自己的崇高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不应以物质利益的获得为“理想”。
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淡忘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成了物质利益的俘虏,把教育仅仅视为谋生的工具,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看作是为金钱而做的“交换”。
加之现行的教师考核制度把学生的“考分”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就更加助长了这种利禄追逐的私欲膨胀。
以学生考分的高低评价学生优劣,因“财”评价,偏袒“关系户”、干部子女等现象,都与教师追逐利禄有关。
2.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道出了多少师生不平等!
社会给教师赋予了过多的权威,使得教师可以仰仗制度权威而不是依靠自身素质去赢得学生的尊敬。
就连我们常说的“尊师爱生”,若从深层思考,也可以看作是“师道尊严”的翻新。
因为“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学生不听话、质疑老师或因任何使老师不满意的缘故,就有被惩罚的危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__是教育王国中的“太上皇”,课堂教学中的“土皇帝”。
这种一尊一从的单向性师生关系,常常导致两种不良后果:
一种是教师角色的神圣化。
神圣化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学识、人格理应顶礼膜拜,不得随意怀疑;
自己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可以指责自己,即使错了,也是将错就错,以免伤及自己的尊严。
另一种是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人格自重。
教师时时刻刻强化着自己的尊严,加之学生对教师的“向师性”,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往往变成了盲目的信任,进而教师会认为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天真烂漫便是中了邪。
以“听说、顺从”为标准评价学生,要求学生惟命是听,不能有任何异议,否则就予以惩罚。
学生评价偏差中的“完人”式评价、谩骂式评价,冷嘲热讽式评价等都与片面地维护教师的尊严而蔑视学生的尊严有关。
3.晕轮、刻板效应作祟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某种特征或品质有了清晰显著的印象后,由于这个印象异常突出,从而掩盖了教师对这个学生其他特征或品质的了解,这个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就好象一个光环一样,把学生笼罩起来,使教师无法注意到或忽略了这个学生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因而造成以这个学生一种特征或品质,作出对他整个特征或品质的评价。
这种晕轮效应在学生评价中常造成两方面的偏差:
一是“以差盖好”的“扫帚星效应”,即教师对学生某一方面得出了较差的印象后,会把其他弱点也加到他身上,而对其优点视而不见,或作出不信任、不恰当的归因分析。
比如,看不到后进生的“亮点”、“闪光点”,对他们动辄就吼:
“你就知道捣乱!
”“你有哪一样学得好?
”二是“以好蔽差”的“遮掩效应”,即因为学生某一方面优秀,教师就把这种“优秀”泛化到其他方面去,淡视或忽略了其缺点和不足,比如常见的“以分遮百丑”现象。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常常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人的固定印象。
在学生评价中,教师由于受刻板效应的影响,往往犯固着评价的错误。
倘若教师只是根据已有关于优等生或后进生的固定形象判断其优劣,就会看不到后进生的现实进步与优秀生的现实缺点。
这种评价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尤其是对差生而言,这无异于泯灭了他们上进的希望。
4.情感、情绪作怪
情感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教师在评价“关系户”学生、班干部或私人关系密切的学生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评价偏高,而对那些冒犯师尊或对教师敬而远之的学生,评价则往往偏低。
同时,教师情绪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评价。
当一个人心情愉悦漫步田埂时,看到的常常是满眼美景;
但情绪低落时,看到的也许是满眼污垢。
同样,当教师心中充溢着欢乐、喜悦时,常常易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反之,情绪沮丧,则有可能对学生“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茬。
当然,造成学生评价偏差的这些原因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是有时以某一方面的原因为主,其他方面的原因为次罢了。
三、纠正学生评价偏差的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纠正学生评价偏差还须从造成学生评价偏差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才能减少或杜绝学生评价偏差的产生。
1.提高教师待遇,升华教师精神境界
人既有物质利益的追求,又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
或者说,人既有一个生命本质,又有一个超生命本质。
生命只有与非生命本质结合才能成为人的生命,才能构成完整的人。
因此,离开生命本质,奢谈升华教师精神境界,就是对人性的抹杀,是没有前提的假设。
例如,长期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实质就是对教师生存的无视。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衣、食、住视为人的“第一前提”。
所以,切实保障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使他们成为一个收入较高而又稳定的阶层,这样教师自然就会成为令人羡慕和追求的职业,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的形成也才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但是有了物质利益的保障,并非意味着教师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还应加强师德建设,升华教师的精神境界,把教师职业与自己的生命存在融合在一起,视教师职业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事业。
在教书育人中,他们既体验到人生的欢乐和幸福,又能真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能够超越功利的桎梏,既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的状况,也关注学生道德品德、情感、人格的发展情况,从而给予学生以全面、整体、综合的评价。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
“学生是人。
是一个能动体。
是具有感情的个体。
具有特殊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
“学生是人”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学生是人,就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人的需要,需要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需要受到多方面的尊重与信任,需要周围人们的同情与理解。
学生是人,“人”不同“物”,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就不同于工程师所面对的机器、楼房、矿石……也不同于农技师所面对的作物,种子、土地、肥料……工程师、农技师所面对的对象是“物”,这些“物”的形态、用途等可以听任工程师、农技师任意加工,而学生——“人”不是被动的被加工者,他们自身也参加“加工”的过程,进行自我“加工”,教师要他向南走,他可能向北走或者向东走……“加工”的结果也不象“物”的加工那样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到学校学习既是为了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