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3840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另一类就是低层次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

1、概念:

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交往,另一个是直接的心理关系。

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学习人际关系的概念。

2、交往:

1)、交往沟通的重要性

实验:

①、心理学家赫伦(Heron)曾经做过“感觉剥夺”的试验,将自愿参加的被试关在一个杜绝光线、声音的实验室里,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被包裹起来,以尽可能减少触觉。

实验期间除给被试必要的食物外,不允许其获得任何其他刺激。

结果,仅仅3天,人的整个身心就出现严重障碍,甚至连大动作的准确性也受到严重损害。

②、动物心理学家曾以恒河猴做过一个同样著名的“社交剥夺”试验。

试验将猴子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沟通。

结果,与有正常沟通机会的猴子相比,缺乏沟通经验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不能与同类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本能的行为表现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重要性:

①传递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念、需要、情感,接受信息,获得知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②调节行为:

婴儿没有社会意识,没有任何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都是在和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逐渐学会的,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不仅出现在儿童身上,而且会贯穿一生。

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方式都要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调节,交往中他人的存在就如同一面镜子,如果没有交往,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③心理健康:

不适当的沟通会引起心理的不正常的发展,不能保持健康的个性,生活不具有幸福感等问题。

例,自闭症。

例,长期关在单人牢房里的囚犯导致精神失常。

④社会化

2)交往及其结构

①信息交流:

人们在交往中总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其他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其他人,同时也了解到交往对象的观点和态度,进而决定是否修正.

自己的观点或没法改变其他人的观点,这就是信息交流。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信息交流中最准确、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沟通。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里,网络也成为人们沟通的最常用的途径。

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世界变小了,也有了“地球村”这么一说,有了网络,大家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和远在他乡的朋友交流问好。

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生活质量下降。

②动作交换:

既“体态语”。

最早研究体态语的是达尔文。

有意识的动作,“朋友聚会,抱成一团”。

语言沟通手势,人们在说“是”和表达肯定意思的时候,总会伴随点头。

在否定时,总会自然而然的摇头。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无意识动作,

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

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

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

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

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

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

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

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

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

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

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8.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

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③相互理解:

首先,意义理解,要理解对方提供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其次,情感理解,要理解对方是如何提供信息的,并从他提供信息的方式中领悟到他的情感体验和倾向性。

最后,动机理解,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提供信息。

3、直接的心理关系

所谓“直接的心理关系”是指思想上、情感上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直接相互作用

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任何形式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书面、口头、姿势和面部表情等。

例如: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都有思想上、情感上的直接的相互作用,因而都属于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1、零接触:

当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的情感联系。

2、单向注意,双向注意:

如果一放开始注意到对方,或双方彼此产生了相互注意,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已经开始。

一方开始形成对另一方的初步印象,或彼此都获得了对于对方的初步印象。

不过在双方直接的、更充分的语言沟通开始之前,彼此对双方都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象话的情感卷入。

3、表面接触:

在交往双方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最初的直接接触是表面的,彼此之间几乎没有情感卷入。

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4、轻度卷入:

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的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

5、中度卷入:

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

6、深度卷入:

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

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同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深度,有些人甚至终生都没有与任何人达到这种深度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深度卷入也只是表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关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完全取得一致。

毕竟两个人是两个世界,两个理解的基点,两个情感的基点,两个利益的基点。

就像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密切,我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关系亲密或者是好朋友,是情侣而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对方所不愿暴露的领域。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什么叫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做人际吸引。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空间距离(邻近性)

“近水楼台先得月,草木向阳早逢春”

“远亲不如近邻”

实验:

费斯廷格曾做过一个关于邻近性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实验。

被试为住在一幢楼里的居民,虽然他们与任何一个邻居的物理距离都不是很远,但是他们在住房区域附近的交往活选择了隔一个门的邻22%选择了隔壁邻居,41%动中,一般是与住得近的人更亲近,

居,只有10%的选择了同一层中最远的邻居。

例如,刚考入一个学校的学生,最早认识、最早熟悉的人大部分都是坐的比较近的同学或者是同寝室的同学。

2)、交往频率(熟悉性)

①扎荣克曾经做过实验,让被试看人的面部照片,有一部分被试看25遍,有的被试只看一两遍。

结果是看了25遍的被试更喜欢照片上的这个人。

②扎荣克还以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对西方不懂中文的人无意义)做实验,同样也是有的被试只看一两遍,而有的被试多看,接近25遍。

然后,让被试猜这些无意义音节的含义。

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次数多而变得熟悉的词更有好感,倾向于赋予这些词褒义。

3)、仪表风度:

这里的仪表风度包括了外貌、容貌、穿着,也包括了言谈举止。

虽然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外貌确实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当然不是唯一因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人的天性,外貌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兰德和赛格尔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些被试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

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所附的照片的漂亮程度不是与文章质量的高低一一对应的。

结果发现,这些被试不是按着“质”评分,而是按“貌”评分,他们对漂亮作者的文章评分高,对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低。

可见,外貌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很大的。

外貌固然重要,但它并不代表美的全部,还要注意人的内在美,比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空间距离、交往频率、外貌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所起到影响比较大,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深层的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更大。

4)、心理品质

个性品质无疑会对人际吸引产生巨大的作用。

安德森曾经系统地研究了个性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问题,将555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按照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成序列。

结果:

最积极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责备、开朗、信任

中间品质:

固执、刻板、大胆、谨慎、易激动、文静、冲动、好斗、腼腆、易动情、羞怯、天真、不明朗、好动、空想、追求物欲、反叛、孤独、依赖别人

最消极品质:

古怪、不友好、敌意、饶舌、自私、粗鲁、自负、贪婪、不真诚、不善良、不可信、恶毒、虚假、令人讨厌、不老实、冷酷、邪恶、装假、说谎

5)、特点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志同道合”

价值观的相似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比邻近、外貌等因素更深更稳定。

6)、特点互补

不仅相似性能增进人际吸引,互补性也能增进人际吸引。

尽管两个人的性格、态度大相径庭,但是一方所具有的品质和表现出的行为正好可以满足另一方的心理需求时,也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

例如,性格外向、直率、主观武断、脾气暴躁的人与性格内向、耐心、思维周密的人配

合工作时,由于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易相互吸引,团结合作。

而在恋爱、婚姻方面,这种情况更为多见,正所谓“夫唱妇随”。

在人际吸引中,相似性和互补性可以并存,而他们的作用及地位却不是相等的。

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相等时,交往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此时决定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是彼此间的相似性。

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相同时,交往双方的地位不全相等,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就换成了彼此间的相互性。

而我们大多数交往活动都是与平等的朋友进行的,所以,形似性更为重要。

四、交往中的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也既是“先入为主”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