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企业文化理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入企业文化理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
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
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
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
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
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
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
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
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
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
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
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
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
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
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
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
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
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
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
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
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
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
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
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
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
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
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
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
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
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
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
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