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197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稿-殷店小学-陈彬.doc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说课设计

——双柳街殷店小学陈彬

一、说教材(插入书封面图片)

《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

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

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即可。

二、说课标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的四维目标是:

1.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颗粒。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3.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有些物体则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溶解前、中、后物体和水的变化。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达成以上四维目标,教学中,我在教学中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维主原则,选择创设情境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做”中学为主要学法,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准备(插入教具图)

为学生准备:

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演绎精彩融合课堂。

请看流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突出一个“趣”字(3-5分钟)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从小朋友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入手,让孩子听《小马过河》的故事引入:

我们都知道小马很能干,是妈妈的小帮手。

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让小马把一袋盐、一袋红糖、和一袋小石子背过河,你觉得小马能完成妈妈的任务吗?

盐、红糖、小石子会有变化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体验一个“比”字(15-17分钟)

这部分是本次实验活动的重难点,接下来我通过不同的探究角度分层教学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调动感官,细观察(插入学生观察图)

物体放入前观察这一环节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盐、红糖、小石子三样物品,讨论:

用什么观察方法观察它们的样子?

调动孩子各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掂一掂等同时提示学生不能用嘴巴尝,使用放大镜帮助观察物体的原本特征后交流汇报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从而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进行观察的科学态度。

2、开放实验乐合作(插入学生实验图)

这一环节涉及两方面的比较观察活动。

第一:

纵向对比。

同一物体放入水中前后对比观察。

第二:

横向对比。

不同物体放入水中后,它们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为了让孩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进行研讨实验,实验前避免学生观察溶解现象时的干扰教师加以指导实验操作。

(1)指导要点:

放入后,静观察、比一比——搅拌充分——搅拌后,再观察。

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

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和指导。

这个探究活动从实验操作前的指导到放手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在材料与孩子互动中突破重难点,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学会评价,体验一个“比”字。

(三)师生互动,巩固提高。

——彰显一个“活”字(6-8分钟)

一年级孩子有较为强烈的表达交流欲望,更希望自己的观点与同伴分享,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我让学生进行以下问题的研讨交流。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升华一个“创”字(6-8分钟)

这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现在,如果你是小马,你会告诉妈妈什么呢?

2.我们已经知道了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你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这样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六、说板书设计

我觉得好的板书,就是一份浓缩的教案,我这节课的板书通过把实验的现象变化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很清楚的发现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充分的发挥了板书的作用:

 

七、说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到这里我的说课已近尾声,er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