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6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docx

基因工程考试题库(便携版)

名词解释

同裂酶(同切点酶):

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

苷酸靶序列,这类酶称为同裂酶。

同尾酶:

与同裂酶对应的一类限制性内切酶,它们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也各不相同,但切割后都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特称为同尾

酶。

测序酶:

是经修饰过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采用缺失的方法,从外切核酸酶结构域中除去28个氨基酸,这样使得T7DNA聚合酶完

全失去了3~-5~外切酶活性,只有5~-3~聚合酶活性,而且聚合能力很强,测序时常用此酶。

与klenow相比优点是:

是双脱氧链终止法对长片段进行测序的理想用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碱基

系列的核酸水解酶。

限制-修饰系统中的限制和修饰作用:

限制-修饰系统中的限制作用

是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

DNA(如噬菌体DNA等),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而生物细胞(如宿主)自身的DNA分子合成后,通过修饰酶的作用,在碱基中特定的位置上发生了甲基化而得到了修饰,可免遭自身限

制性酶的破坏,这就是限制-修饰系统中的修饰作用。

5.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当DNA序列的差异发生在限

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时,或当DNA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复导

致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其片段长度的改变可以经过凝胶电泳区分,出现的这种DNA多态性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6.星号活性: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和切割特异性位点是在特定的

条件下测定的。

当条件改变时,许多酶的识别位点会改变,导致识

别与切割序列的非特异性,这种现象称为星号活性。

(“非最适的”反

转移性。

T-DNA :

能导入宿主细胞并插入其DNA中发挥作用的Ti质粒部分

DNA片段。

T-DNA区:

即转移DNA,能转移并整合在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上的、决定植物形成冠瘿瘤的一段DNA。

LTS和RTS对于T-DNA的转移和整

合是不可缺少的。

α-互补:

指lacZ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由

1024个氨基酸组成)阴性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

11. cos序列(cohesive endsite):

λDNA分子两端各有12碱基

(5′-GGGCGGCGACCT-3′)的单链互补粘性末端,当λ噬菌体进入细菌细胞后,其DNA可迅速按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双链环状

DNA分子。

COS位点:

当λ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便迅速粘性末端配对形成双链环状DNA分子,这种粘性末端结合形成的双链区域叫做COS位点.

13.端粒重复序列(telomericrepeat,TEL):

定位于染色体末端一

段序列,用于保护线状的DNA不被胞内的核酸酶降解,以形成稳

定的结构。

14.自主复制序列:

一段特殊的序列,含有酵母菌中DNA进行双向复制所必须的信号。

22. 多克隆位点:

含有紧密排列的多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一

段DNA片段。

23、分子杂交:

是指在分子克隆中的一类核酸和蛋白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测混合样品中特定核酸分子或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及其分子

量大小。

24、菌落原位杂交:

是将菌落或噬菌斑转到固相膜上,原位裂解细胞后使核酸固定在膜上,然后与探针杂交。

用标记的核酸探针,经

放射自显影或非放射检测体系,在组织细胞间期染色体上对核酸进行定位和相对定量研究的一种手段。

26、真核细胞原位杂交:

是一项组织化学与分子杂交相结合的技术,

应条件例如高浓度的核酸内切限制酶、高浓度的甘油、低离子强度、使探针与固定在载玻片上的细胞组织切片内的变性染色体杂交。

用Mn2+取代Mg2+以及高pH值等。

)克服星号活性的方法:

维持反

应体系适当的离子强度、较低的温度或酶浓度,尽可能缩短反应时

间或DNA样品的重新处理等。

7.载体(vector):

在基因操作中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工具。

克隆载体:

主要用于扩增或保存DNA片段,是最简单的载体。

主要有:

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黏粒载体、人工染色体(YAC和

BAC)。

YAC(酵母人工染色体):

是利用酿酒酵母的染色体的复制元件构建的载体,其工作环境也是在酿酒酵母中。

BAC(细菌人工染色体):

是基于大肠杆菌(E.coli)的F质粒构建的高通量低拷贝的质粒载体。

表达载体是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并进行转录、翻

译的载体。

病毒表达载体:

是以病毒基因组序列为基础,插入必要的表达元件所构建成的真核基因转移工具。

T-载体:

Taq酶的末端转移酶活性可在PCR产物的3’端加上一个不

依赖于模板的A,根据这一特性,为方便进行PCR产物的直接克隆

而开发出T-载体。

Ti质粒(tumorinducingplasmid):

是在根癌农杆菌中发现的可决定冠瘿病(即可诱发寄主植物产生冠瘿瘤)的质粒。

大小在

200kb左右。

12. 粘粒载体:

由人工构建的、大小一般在 5~7kb左右、含有

λ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一类特殊的质粒载体。

17.一元载体:

含目的DNA的中间表达载体与改造后的受体(Ti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所产生的一种复合型载体。

18.双元载体:

是指由两个分别含有T-DNA和vir区的相容性突变Ti

质粒构成的系统。

16. 卸甲载体:

将Ti质粒上的T-DNA的致瘤基因全部去掉,仅保留其两边界及与T-DNA转移所必需的25bp序列而构建成的载体。

8.质粒的相容性:

是指两种质粒是否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细胞,如果

能够共存则叫相容又叫亲和。

质粒的不相容性:

两个质粒在同一宿主中不能共存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它们常常共用同一复制系统。

9.转移性:

质粒具转移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很多质粒可以通过称

为细菌接合的作用转移到新宿主内。

不含tra基因的质粒则不具备

27、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

对寡核苷酸探针做特殊的修饰和标记,后用原位杂交方法与靶染色体或DNA上特定的序列结合,再通过与荧光素分子相偶联的单克隆

抗体(单个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抗体)来确定该DNA

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8、凝胶阻滞试验:

(gelretardationassay):

又叫DNA迁移率变动试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是用于体外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术。

26.盒式诱变:

就是用一段人工合成具有突变序列的DNA片段,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

这就好象用各种不同的盒式磁带插入

收录机中一样,故而称合成的片段为“盒”,这种诱变方式为盒式诱变。

27.定点诱变(寡核苷酸介导;重叠延伸PCR、大引物PCR):

(site-directedmutagenesis)是使已克隆基因或DNA片段中任何

一个特定碱基发生取代、插入或缺失突变的过程。

27、体外随机诱变:

指随机的在克隆化DNA中引入碱基置换突变。

28、探针:

指用于检测特定基因或转录产物存在或表达的DNA、RNA

或寡核苷酸序列,这些序列在使用之前需标记。

29、DNaseI足迹试验:

DNaseI足迹试验是一种鉴别RNA聚合酶等蛋白质在DNA上结合位点的方法,它不仅能找到与特异性DNA

结合的目标蛋白,而且能告知目标蛋白结合在哪些碱基部位。

30.衔接物:

是指人工合成的由10~12nt组成的、具有一个或数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酸识别位点的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

此方法

适用于没有衔接物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位点的外源DNA片段。

DNA接头(人工接头):

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有限制酶识别顺序的核苷酸片段。

人工合成的一类具有某种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另一

头为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

31.接头分子连接法(DNA接头连接法):

将具有平末端的外源

DNA片段与人工接头分子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起来;然

后与具有同样粘性末端的载体DNA分子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成重组体。

32.转化(transformation):

把重组质粒DNA导入受体细胞(大

肠杆菌、酵母、动植物细胞等),使其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

转染(transfection):

把重组的噬菌体或病毒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相互关系:

转化一词严格地说是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而转染一词,则是专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

但从本质

上讲,两者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

无论转化还是转染,其关键的因素都是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以提高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外源DNA分子能够容易地进入细胞内部。

33.转化子(transformant):

经转化获得外源遗传物质/DNA的细

胞,是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功能。

34、感受态(competence):

作为受体细胞的细菌经一定处理 (如冰冷的CaCl2溶液)后处于易于接受外源DNA的状态。

35.“选择(selection)”,是指通过某种外来附加压力(或因素)的

辨别作用,呈现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特定克隆类型的一种方法。

“筛选(screening)”则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从被分析的细胞群体或基因文库中,鉴定出真正具有所需要重组DNA分子的特定克

隆的过程。

36.启动子:

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一段DNA序列,位于基因的上游。

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顺式元件,具有以下特征:

①序

列特异性;②方向性;③位置特异性;④种属特异性

37.增强子:

是能够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一段DNA序列,由多个元件组成,每一个元件可以与一种或多种转录调控因子结合。

38.沉默子(silencer):

是参与基因表达负调控的一种元件(降低转录

效率的一段DNA)

平台效应:

在PCR反应后期,产物的积累按减弱的指数速率增长。

原因:

①底物浓度因消耗而降低,dNTPorprimers,掺入速度减慢;

②dNTP或酶的稳定性下降③末端产物抑制(焦磷酸、dsDNA)④非特异性竞争(非特异性引物或引物二聚体)⑤特异性产物自身复性

(>10-8M)⑥高浓度产物下,变性不彻底。

RAPD技术:

是建立在PCR基础之上的一种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分子技术。

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单个人工合

成的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通常为10nt)为引物,在Taq酶作用下,进行

PCR扩增。

AFLP:

以PCR为基础,结合了RFLP、RAPD的分子标记技术。

把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然后选择特定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在所有的

限制性片段两端加上带有特定序列的“接头”,用与接头互补的但

3′端有3个随机选择的核苷酸的引物进行特异PCR扩增,只有那些与

3′端严格配对的片段才能得到扩增),再在有高分辨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PCR产物分离分开这些扩增产物,从而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