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116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曼昆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

4.根据有关经济学原理,简析我国森林减少、珍稀动物来绝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论述政府公共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

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

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

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

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

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

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

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

2.科斯定理:

指一种产权理论。

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

其内容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

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

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

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

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

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3.搭便车:

指不付成本或支付很低的成本而消费公共产品的行为。

公共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私人厂商不愿自动提供这种产品。

这是因为在公用产品消费中存在“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人都想不付任何成本,或只支付很低的代价,来享受公共产品的服务。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人们可以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效益。

因此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厂商提供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小。

例如:

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每个售价20美金,如果每个车尾都装上这一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至50%。

然而,污染的降低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上这个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只是试图搭便车,结果,在私人市场上,这种公共产品的产量总难以达到最佳水平。

私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就只能由政府出面担当此项职能。

事实上,私人经济中的政府,最初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法律、国防、公安等等)的目的由众多私人共同建立起来的。

政府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

①尽可能正确地估价社会对公用产品的实际需求;

②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收比率,并用税收收入购置公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服务。

4.囚徒困境:

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

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

具体情况如下:

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

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

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

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

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

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

(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

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

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

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囚徒B

坦白

不坦白

囚徒A

-5,-5

-1,-10

-10,-1

-2,-2

同样,囚徒A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以囚徒B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

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白并入狱5年。

总之,在上述囚徒两难处境的模型中,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但从2人支付的总和来看,双方都抵赖(合作或串谋)的结果是最优的。

因而,囚徒困境模型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5.菲利普斯曲线:

指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即认为:

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

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下图20-6说明。

图20-6菲利普斯曲线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

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

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

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6.供应学派:

指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

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

其主要理论观点是: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其政策主张是:

(1)减税;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3)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4)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7.凯恩斯革命:

指凯恩斯主义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

《货币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

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

凯恩斯之后,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身存在的种种“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裂变中整合。

凯恩斯主义内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

例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是深远的。

8.看不见的手:

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的一句名言,指完全竞争的市场内价格机制的作用。

早期的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的自发性和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来实现,自发组织经济活动的市场操纵者,不是政府和资本家,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

市场上的每个厂商都力图用他的资本,生产最大的产量;

每个消费者都力图用他的收入,达到最大的满足。

他可能并不企图增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增进的公共利益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安乐。

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尽管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直接追求的。

他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且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还大。

“我们所以有饭吃,不是因为卖肉者、酿酒者或面包商仁慈,而是因为他们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也就是说,通过市场间接实现的公共利益比通过计划和政府干预直接去谋求社会利益效果更好。

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完全取决于交换的实现程度,交换的实现,意味着被社会的承认,社会的承认是取得利润的前提。

因此,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需要首先考虑社会的需要,满足公共的利益,这是不需要有人督促的。

但事实上这一原理由于其假定的过于严格而很难实现。

9.比较优势:

指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时,这个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