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0720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选修部分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考查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2.(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4题)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考查点】王安石变法

3.(20XX年四川高考12题)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

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考查点】华盛顿

4.(20XX年天津高考11题)凯末尔说:

“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①废除政教合一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A

【考查点】凯末尔

5.(20XX年浙江高考21题)“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

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答案】C

【考查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6.(20XX年浙江高考22题)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7.(20XX年重庆高考11题)硝烟散尽,反思长存。

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这次大会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

1.(20XX年福建高考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答案】

(1)商鞅;

重农抑商;

梭伦:

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

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0XX年江苏高考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1)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

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

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考查点】

3.(20XX年山东高考35题)(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

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20XX年高考全国Ⅰ卷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

(1)向西方学习;

自上而下的改革;

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

改革主导者不同;

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

推行过程不同;

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5.(20XX年高考全国Ⅱ卷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

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

朝廷收入增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6.(20XX年重庆高考14题)(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

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

王曰: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而叔顺中国之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