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0701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铁路支线与万盛火车站接轨,交通极为方便。

是否说明东林矿的情况

二.生产简况

砚石台煤矿建于五十年代末,1959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35万t/a。

井筒位于孝子河东岸,平硐口地层为嘉陵江四组。

采用平硐加斜井、水平集中运输大巷、采区阶段石门、两翼对列式开拓。

水平运输大巷布置于长兴组石灰岩中,用采区石门开拓布置各采区,现有+320m、+210m、±

0m、-250m四个水平,+320m水平于1975年3月结束,+210m水平于1985年9月结束,±

0m水平于1998年2月结束。

现开采-250m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布置有四个采区,主采南翼四采区。

四采区-125m水平(第二阶段)6#煤层预计于2006年4月完成回采,4#煤层正在回采-125m水平(第二阶段)。

第二节地质条件

一.地层

砚石台井田位于鲜家坪背斜西翼中段,地层倒转东倾,总体呈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近南北,并与背斜轴基本一致。

最老的地层为中志留统韩家店组,出露于本区东部,由东往西依次发育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

第四系仅分布于河谷,低洼地带,一般厚30m左右,极不稳定。

现从老至新简介如下:

(1)中志留系 韩家店组(s2h):

下部为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砂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

厚600m。

(2)二叠系 铜矿溪组(p1c):

褐灰色粘土质页岩。

厚39m。

栖霞组(p1q):

深灰、黑灰色块状与中厚层状,厚层状微至显晶质碳岩。

厚247m。

茅口组(p1m):

棕灰色、浅棕灰尘色厚层状中,粗结晶质碳岩。

厚83m。

龙潭组煤系(p2l):

为砂质、粉砂区、碳质页岩、土质泥岩、硅质碳岩和碳岩组成,含煤六层,可采两层,为4#、6#煤层,煤系地层均厚98m。

长兴组(p2c):

棕灰色、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结晶质石灰岩,质纯。

厚64m。

嘉陵江组(t1j)灰色、浅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薄层状石灰岩。

厚216m。

二.构造

砚石台井田位于鲜家坪背斜西翼中段的强烈倒转部位。

鲜家坪和西翼走向同倾向F11张性正断层为井田主控构造。

鲜家坪背斜造成砚矿井田地层倒转、扭曲,在其南部形成了黑旗岩扭折带,受该扭折带强烈挤压影响,经开采证实,砚矿南翼在+210m标高以上水坪褶皱发育;

在+210m水坪以下其构造应力明显减弱,构造趋于简单,无大、中型构造发育。

F11断层为走向同倾张性正断层,纵贯全井田。

F11断层由东林井田经N6°

E延展方向切割砚矿煤系地层,向北延伸出本井田,并以N12°

E方向纵贯红岩井田。

F11断层断距:

南部为150m,中部为215m,北部为65m,切割长兴灰岩、龙潭煤系、茅口灰岩及志留系地层。

断层规模大,两侧常伴生一系列次级断层和褶皱。

F11断层在砚矿井田南翼切割煤层标高480~550m以上,对以下煤层基本上无影响。

F11断层向北切煤标高逐渐变深,其最低标高达+320m。

第三节水文地质情况

砚石台煤矿主要充水途径是大气降水沿阳新、长兴灰岩的岩溶裂隙、断层破碎带、采空塌陷裂进入矿井,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制约着矿井涌水量的变化。

砚矿人工矿界所处位置为井田最南端的南四采区。

从各水平开采情况看,该区域在+2310m水平以上,由东林井田发育区褶皱较多,多数以NE方向斜贯入砚矿井田,这些褶皱经开采证实,其导水性极弱,几乎不导水。

该水平发现的少数断层,也反是切断煤层的小断层,未对煤层顶底板造成大的破坏。

在+210m水平以下,矿井构造趋于简单,尚未发现纵贯两矿的构造发育。

F11断层虽纵贯两矿并切割两井田煤系地层,为强导水断层,但其切煤柱高在+480m以上,而人工矿井标高在+320m以下,故不存在两矿田F11断层导通问题。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岩深、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而在井田南翼,断层导水明显减弱。

这些导水因素,在砚矿深部水平也不起主导作用。

从目前开采情况看,砚矿南部采区涌水,主要是上部采空水,这样,沿采空区修建人工矿界,把两矿完全隔开的方案是可行的。

第四节采空区冒落情况

砚石台煤矿井田范围内可采两层煤,分别为6#(K1)煤层和4#(K3)煤层,均为急倾角煤层,其倾角约35°

~72°

之间,平均倾角约65°

,构造复杂。

6#煤层作为4#煤层的保护层开采,其煤厚在0~2.5m之间,均厚约1.5m;

4#煤层煤厚在0.2~3.5m之间,均厚约2.0m,局部有厚达8m的厚煤区。

6#煤层和4#煤层在回采过程中,直接顶垮落较为充分,采空区充填严实,但随着下部工作面的回采,预计上部采空区充填物会缓慢向下移动。

第二章恢复矿界的意义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均为南桐矿业公司(原南桐矿务局)下属的两个二级矿井。

两矿矿井边界经矿务局协调,作了多次调整,砚矿井田边界逐次向东林井田延伸。

砚矿+210m水平向东林煤矿延伸的南四区,现已采完为采空区,其上部为老三井采空;

±

0m水平向东林延伸的南四区,同样为采空区,其上部为东林煤矿采空区;

-250m水平南延伸的六采区,目前正在布置,其上部为东林煤矿生产采区。

两矿在接界采区,虽留有矿井隔离煤柱。

但因种种原因遭破坏,现最窄处25m,不能起到隔水作用。

而砚矿向东林井田增划(延伸)的采区,其上部均为东林和老三井采空区,它们仅有15~25m斜距的水平煤柱相隔,经开采破坏后,无法起到隔水作用。

砚矿向东林增划的采区,开采后,其上部采空水随即全部涌入所采区域,曾造成工作面局部突水和矿井涌水量剧增,因而证实,东林煤矿采空区与砚矿采空区完全连通,已无安全屏障。

砚矿与东林煤矿开采水平不同,所剩储量不同,因而两矿闭坑时间不同。

为避免两矿中任一矿井因闭坑不能排水,或因水突淹井,而造成另一矿井同时被淹或闭坑的严重后果,在两矿边界间,沿所采煤层采空区,由其开采破坏的最低示高-100m起,从下向上,砌筑人工支撑墙,进行煤柱恢复(支撑墙最高标高为两矿能自行排水的平硐标高+320m)。

其目的是把两矿间连通的采空区完全隔开,达到两矿均能正常生产,确保安全。

第三章矿界恢复方案比较和选择

第一节方案介绍

一.方案提出

由于矿界恢复主要目的是对已套通的采空区进行封堵,主体工程是在两层煤的采空区各修筑一道隔离墙,所以方案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底板运输巷的比较。

重新恢复矿井隔离煤柱,其工程量较大,也比较困难,本着安全第一、便于施工的原则,经过初步研究推荐以下三个备选方案:

1.±

0m~+320m底板轨道上山提升方案

2.-125m~+320m底板轨道上山提升方案

3.水平大巷运输方案

二.方案介绍

(1)布置方式

在±

0m水平南运输大巷尽头开口作30°

轨道上山,在+320m标高落平向东(煤层方向)掘石门与煤层中的封堵上山连通,形成通风、运输、行人系统;

封堵上山从-100m标高向上作35°

伪斜褶皱式上山,封堵上山转拐两次分成三个不同垂高的阶段。

封堵上山分级提升。

(2)工程量

序号

井巷名称

断面形状

井巷规格

断面

(m2)

井巷设计长度(m)

单价

(万元)

费用

备注

1

轨道上山

拱形

3m*2.5m

7.50

650

0.13

84.5

含绞车房

2

石门和车场

600

78.0

3

封堵上山

梯形

3m*2.2m*2.2m

5.72

1480

192.4

合计

2730

354.9

(3)综合评价

优点:

1)工程量较小,便于同时施工;

2)形成回风系统,通风路线短;

3)费用投入较少。

缺点:

1)封堵上山分级提升实施较为困难,运输环节多。

从四区-125m南抽放巷尽头处掘石门至底板长兴灰岩中,再开口作30°

轨道上山和封堵上山分阶段用石门连通,封堵上山不担负提升任务。

860

111.8

2940

382.2

1)形成回风系统;

2)封堵上山不担负提升任务,运输环节少。

1)工程量较大,费用增多;

2)目前四区-125m石门有采掘活动,因而该石门和四区轨道上山所担负的运输任务太重,满足不了要求。

将±

0m、+210m、+320m南运输大巷补掘到四区,利用各水平石门与封堵上山连通,形成通风、运输、行人系统;

伪斜上山,各水平运输大巷和封堵上山均担负运输任务。

0m南大巷

350

45.5

+210m南大巷

100

13.0

+320m南大巷

620

80.6

4

500

65.0

5

3050

396.5

2)平巷易于施工。

2)封堵上山不转拐,其展布面积大,预计下部采动影响会对该封堵墙造成破坏。

第二节方案选择

按照最小费用法与安全性能最高相结合的比较方法,经过较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综合评价指标最为合理,为备选方案中的最佳方案,推荐方案一(±

0m~+320m底板轨道上山提升方案)作为实施方案,即选择底板长兴轨道上山与褶皱式封堵上山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第四章人工矿界的施工

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